通过体育教学促进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 德
摘 要: 文章阐述了职业高中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指出了体育对改善职高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通过体育教学促进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职高生 心理问题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职高学习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发展,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里,职高生的人格品质的塑造,关系到其未来的生活、就业、转岗,关系到其未来个人的发展前途和对社会的贡献。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职高生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和不良人格品质表现。体育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是学校德、智、体三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体魄、健康心智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重要任务。
1.职高生常见的不良心理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
1.1陈旧的教育方法引发的厌学情绪现象。
职高开设统一的课程,并采取统一的标准进行教育管理,造成一部分学生因“消化不良”而最终主动放弃。课程开设僵化,缺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课和基本艺术课,缺乏特长培养的环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要求过高的文化基础课和不切实际的专业课,让学生难以承受。在教学方法上,长期以来,职高一直沿用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实施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以考出好成绩为最终目标,不注重技能训练,缺乏实践活动。加之职高学生本身学习成绩比较差,不相适应的课程和陈旧的教学方法更加促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2传统的成才理念引发的心理自卑现象。
这是职高学生中最突出的一种不良心理特征。很大一部分职高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属于自控能力差、贪玩爱闹的后进生。传统的成才理念认为:只有进普高才能出人头地。在这种背景下,他们饱受教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家长的呵斥,因此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在家长、老师及老同学面前低人一等。因而进入职高后,上进心不强,求知欲降低,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
1.3长期受歧视引发的敏感、偏执的心理现象。
职高学生绝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方法、行为习惯、考试作业、人际交往、心理适应、择业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他们大都是以沉重的步伐迈进职业学校大门的,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抱怨、社会上对职高的偏见,像一个个沉重的担子压在他们身上。因而,他们中不少人采取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自卑感严重,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所以他们比普通高中生更具敏感性。一些学生自己犯了错误,却指责对方,甚至指责教师,一意孤行,根本听不进教师对他们的教育;一些学生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而是对学校、对教师横加指责;还有的学生在受到批评后竟以退学相威胁,这些都是因为不良人格中的偏执所造成的。
1.4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引发的盲从心理。
一些职高学生思想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上自控能力差,是非观念不强,往往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由于攀比、盲从心理作祟,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学着赶时髦、比阔气。一些学生受“江湖义气”影响,“兄弟”被人欺负,不问青红皂白,大打出手。
1.5家庭教育的缺乏引发的感情冷漠现象。
不少职高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学生自然就缺乏较好的家庭育人环境。而且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或简单粗暴,动辄打骂;或疏于管理,放任自流。还有很多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他们如同一艘失去方向的航船,在生活的激流中盲目地行进,找不到自己的目的地。因此,他们时常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弗洛伊德认为,个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他将来的性格形成有相当重大的影响。种种不良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形成撒谎、逃避、退缩、极端、玩世不恭等心理特征,久而久之,他们会带着有色眼镜看社会、看人生,无视教师的批评教育,感情冷漠。
2.体育活动对改善职高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1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体育运动大多是以群体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间相互接触与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间的复杂关系,排解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在群体性的练习或比赛中,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篮球赛中的后卫、前锋和中锋),学生通过这些比赛能够体验到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做什么、怎么做”的社会意义,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2.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身体负荷与心理负荷,可以改善学生的耐受、耐挫、包容的心理,发掘、激活和提高学生意志品质或意志能力。研究显示,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善人脑的调整机能,提高人的行动协调能力和发展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性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2.3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心理抑郁。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能够得到情感的宣泄和战胜对手、战胜自我的运动愉快感。这种愉快感会使他们长期坚持锻炼,从而达到身心健康。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在已发现的可以降低生活中心理压力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从而易于获得社会支持;定期有氧锻炼可以减少正常自主反应引起的紧张心理,缓解心理压力。美国学者基恩(Kyen)的研究表明,在对1750例心理医生的访谈中得知,有80%的人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研究也表明散步、慢跑和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有氧活动,对治疗抑郁症效能十分明显,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也有积极的作用。
3.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3.1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和交流的机会。
学校需要不断加大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的投入,扩大人均运动场地面积,使更多的场地和设施对全体学生开放,让全体学生受益。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加强体育教学工作,开设体育选修课,成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安排课外体育训练与竞赛工作,开展校际间的交流等,是创造良好校园体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专业优势,增加学生的交往力度,用“体育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消除闭锁心理,满足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
3.2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
作为一种身体活动,体育竞赛已经在学校体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早在十几年前,日本体育学者就把这种以竞技运动为媒介所进行的教育称作“竞技教育(Sport Education)”,并把其归属于体育的范畴。近年来,国内体育学者也提出了“竞技运动教材化”的观点。从学校体育的现实和发展趋势来看,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竞技运动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学校体育,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学校体育竞赛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体育竞赛是一种具有娱乐竞争属性的身体活动,这些特性尤其适合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冒险精神,因此以竞赛为学校体育内容比起其他身体活动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为主线设计教学的,由于过于注重学生运动技术细节的分解学习,学生实际参与比赛的时间明显少于运动教育教学,而且在学习的组织机制上缺乏固定分组等形式,其教学比赛中又缺乏灵活变通的机制,比赛参与者的全体性和主体性的发挥极其有限。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学生的运动参与性、积极性的发挥,尤其是其课外运动参与性的发挥。
3.3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
由于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千差万别,个体的神经活动方式、活动特点、活动水平都存在着明显的特点和个体差异。这导致了个体在活动状态、风格,个体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个体的智力性和非智力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现实中既表现在个体之间,也表现在个体本身或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如有人善于归纳,有人善演绎;有人善听,有人善记;有人善动手,有人善思维。人的先天个性在后天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前提性的作用。个体先天性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必须重视个性。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材”的差异性,而“材”的差异性源于先天个性的差异性。因此重视个性的差异,因材施教,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运动参与的多元化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充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记分员、训练员、管理员、宣传员及记时员、统计员、捡球员、发令员、识别员等各种角色,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角色,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运动员角色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技术和战术,奋力拼搏、公平竞争;教练员角色要求学生指挥队员的技巧和战术的练习,决定队员的替换,决定出场阵容等;裁判员角色要求学生能管理比赛,熟悉比赛规则,执行修改的规则,让比赛顺利进行等;其他角色也有相应的职责和任务。这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有个别需求的学生进行教学。
3.4更全面、深刻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能力和强健体魄的奠基时期。培养中学生的体育能力对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至关重要。体育能力不仅是体育意识的外在表现,还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还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兴趣爱好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这些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课程标准中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合作、竞争、交往、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等,而角色的扮演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社会角色的一个迁移的过程。在组织、管理、协调方面,对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是一个提高过程,对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促进。有关实验表明,让学生在小组内部担任各种角色,如管理员、宣传员、统计员等,能促使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适应能力,保证不同水平学生的公平参与。通过角色扮演的途径来完成体育教学,例如在舞蹈和有氧健身季,可增加舞蹈指导、编曲、道具员和裁判员等角色;在田径、游泳等活动中,学生的角色还可以扩展到包括发令员、计时员、场地裁判员及跑道司仪等角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