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黎 辉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影响英语阅读教学效果的因素与对策,探讨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为推动英语阅读教学改革提供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英语阅读 教学质量 教学策略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英语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笔者的教学实践,还是对从中学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调查了解来看,英语阅读教学“一重一轻”的现象十分突出。集中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偏重语法、句法、难句的解析,但对课文中具体和抽象寓意的剖析偏轻,尽管老师耗用了很大功夫,学生也完成了很大的阅读量,但阅读能力始终难以实现突破和提高,使英语阅读教学成为了要着力攻克的难点和重点。
  
  1.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与主要影响因素
  
  阅读能力是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标杆。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能够做到流畅阅读。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立足这一目的,科学分析和找准影响英语阅读教学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创新和改进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能,让他们学会有效阅读和高效阅读,使英语这门广泛、重要的语言技能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以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1.1影响英语阅读教学和成效的主要因素。
  概括起来讲,影响英语阅读成效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个人兴趣及社会背景、知识基础、逻辑方法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素质、技能和策略。
  1.2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密切相关。
  笔者对初中、高中、高职高专、本科多个层次的多批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特别是入门者对阅读是否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要素,阅读教学如果没有兴趣这个能动因素的参与,必然会成为一种枯燥甚至于厌倦的低效活动。凡是阅读兴趣高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大的阅读动力,而且能够集中精力、深入阅读、广泛阅读,极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3阅读效果与综合文化基础密切相关。
  有了兴趣就有了想读、愿读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能否读懂、读通则是检验有效阅读的关键环节和基本尺度。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综合文化基础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首先,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中必然会携带一定的文化成分,如特定地理、历史、经济、艺术、生活习俗、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等特点。因此,对于一个阅读英语文章和作品的读者来说,如果不知道英语国家一些特有的事物、历史背景、典故或专门术语,那么这种理解只能是肤浅的,甚至根本不能理解。
  1.4阅读效果与阅读者的性情密切相关。
  笔者发现,在讲授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对相同的阅读内容,每个学生的敏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原因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关系不大,却与学生的性情即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如过分随意或偏执的人,从气质上看接近胆汁质、多血质。他们随意性强、过度自信,不屑借助字典。他们阅读速度快,反映机敏,往往对文章整体把握和篇章结构、主旨题答得很好,但是他们性情易躁,对细节考虑不周,细节题往往容易出错。性格内敛、稳重的人,从气质上看接近黏液质和抑郁质,他们阅读速度较慢,沉着冷静,善于觉察细节,但他们往往过于注重细枝末节,影响了对篇章大意的领悟。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对于细节和推理性的问题往往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1.5阅读效果与教师的教学素质、技能和策略密切相关。
  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和“学”。而且“学”是内因,“教”是外因。要保证和提高阅读效果,除了学生具有兴趣和综合文化基础、态度外,作为外因的教师,也有三个要素起着相辅相承的重要作用。即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统筹协调教师的合格素质、高超技能、适宜策略,才能保证外因对内因产生1+1+1>3的合力作用,才能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三者缺一不可。
  
  2.有效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基本做法
  
  目前,我国英语阅读教学仍广泛采用学生预习――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语法分析和词汇练习――完成课后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法则式、程序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优、缺点十分鲜明。主要优点:教师容易控制教学的重点和进度,学生负担相对较轻,教学成果评估简单。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由于教师主导课堂,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养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他们依赖于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甚至翻译课文,并希望教师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忽视了语言意义的理解和作者的交际意图,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尤其有悖人类认识语言、运用语言的常规。结果导致学生陷于误区,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降低,因为过于死板和机械的教学方式导致他们未能进行有效阅读,更不能在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消化、改进、创新思维和方法。正如一个只知道记忆知识的人,将永远不会独立思考;一个不会独立思考的人,将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以下,笔者根据对近年来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的总结,就有效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基本做法谈几点认识。
  2.1从学生入手,注意引导和发挥阅读兴趣的正向作用。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天生的兴趣”并不存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外语教学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学生提高阅读技能的各种相关因素。主动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合理配置阅读文章,注意引导和发挥学生阅读兴趣的正向作用,形成“以兴趣促阅读、以阅读提兴趣”的良性循环。同时,一应注意处理好兴趣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即不能只顾兴趣,而偏废专业水平的钻研,要努力做到兴趣与专业协调发展;二应处理好阅读内容难与易的关系。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的内容如果过于容易、刻板机械、缺乏思维的力度,就会对学生的兴趣发生抑制作用,久而久之必使学生厌学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相反,如果面临的学习任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付出较多的思维劳动,那么学生在战胜困难以后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强烈。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是关键。
  2.2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合理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所在,也是选择、实施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应遵循的原则。综观常见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如质问阅读、提问阅读、合作阅读、自选阅读、故事阅读等,各有利弊,笔者认为如果能把这几种教学策略进行一定的整合和融入,取长舍短,那么就可以形成具有针对性、启迪性、趣味性、合作性、自主性的有效教学策略,达到一种更完美的教学效果,并保证教学质量持久稳定。也许这样一种教学策略的提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具这样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服务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这一中心和目标。此外,教师在实施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过程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拓展他们的阅读空间,收集阅读后的反馈,并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3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高尚品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读”,还要教学生“会读”。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读”,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阅读。同时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由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全面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内部的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非标准、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指导学生提高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心灵受到激荡,人格得到升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4选择有品、有趣、有质的英语阅读教学题材,从内容上保证质量达标。
  我们现在使用的大都是统编教材,然而不同学校学生进校时的水平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统编教材不一定对所有的学生都适用,我们应有选择地采用。如果所读教材包含过多的新词,学生难免要不停地查阅字典,这就影响到阅读的流畅性,如果句子结构过于复杂,学生必然很快失去阅读兴趣。因此综合性阅读材料应以学生熟悉的词汇和语法为基础,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有适量的新词,但应能通过上下文猜测出来,这种猜测词义的体验能获得正确理解,会感到愉快,而且能长久保存在记忆中。综合性阅读材料中新词不宜多,但词汇总量不妨略多,而且应多准备些材料,使学生有可能大量阅读。材料内容应具有趣味性,能唤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材料,有助于进行综合性教学。一旦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必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2]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Andrew D.Cohen.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8.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刘锦慧.加拿大英语阅读教学及其启示[J].广东教育,200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