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喻 兰
摘 要: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尽量避免文化冲突,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正是英语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文化冲突 文化知识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行,全世界各个民族都纳入到了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西方社会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交往与日俱增,这样,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而这正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是跨文化交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隐私方面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很愿意去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初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How old are you?)、婚姻状况(Are you married?),甚至收入(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一种关心,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他们很重视个人隐私,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这些问题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 称呼语方面
称呼习惯方面,中西方也不大一样。比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殊不知,teacher在英语中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有尊师的传统,汉语中的“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这些在西方人听起来都会感觉莫名其妙。
另外, 在中国,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西方,亲属称谓不会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西方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1.3客套语方面
一般来说,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人尊己卑”,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时,为表谦虚有礼,往往会自贬一番,推辞道“哪里哪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对于中国人的推辞,甚至对自己的贬低,他们会感觉莫名其妙,非常惊讶,更有甚者,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另外,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中国人都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即便是当时已经饿了或者渴了。而按照西方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2.跨文化深入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赖招仁《龙岩师专学报》1998年9月第16卷第3期):“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出会使用外语的学生,更应培养出会用外语来恰当交流的学生,确保他们在对外交流中具备平衡发展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跨文化教育,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从而使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至于脱节。
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上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考前背的教法,而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教法。教师由“前台的圣人”转向“后台的向导”。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全方位地实施双向互动,语言的学习过程才能变成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才是活的语言实习过程。
3.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作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文化创造力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潜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和补充;有利于知己知彼,不会使年轻一代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参考文献:
[1]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6).
[2]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2,8,(6).
[3]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22,(4).
[4]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5]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1).
[6]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