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学具的设计和制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雯琳
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数学是一门抽象的逻辑思维学科,而幼儿期的孩子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逻辑思维几乎等于零,因此给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数学学具是幼儿学习数学概念的有效媒介,也是教师了解幼儿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在组织数学活动前,学具的设计、制作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幼儿如何操作?学具如何设计?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等等。总结教学经验,我觉得数学学具的设计、制作应具有操作性、有效性、趣味性和延伸性。
一、学具要便于幼儿操作
数学活动中,教师的讲解、示范都是理性层面的。幼儿听了、看了,有可能理解,但也只是零散的、片面的、肤浅的。如要将数学概念真正转化为幼儿自身的知识,内化到幼儿的知识结构中,那就只有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来完成。幼儿操作数学学具的过程就是将数学概念从理性层面转变成感性层面的过程。其实,数学学具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幼儿的操作,因此,在设计数学学具的时候首先就应考虑材料是否便于幼儿操作。
1.材质的选择。幼儿在操作数学学具的过程中会反复地拿捏、取放,所以易折、易坏、易变形的材料显然是不适合做学具的。如数数的游戏中,我们可以直接选用各种现成的玩具,如雪花片、积木等;在数与量的匹配活动中,我们可以自制硬卡纸的小手(每个手指上有数字,并按次序排列)及小套圈,指导幼儿根据“手指”的数字套相应数量的套圈,使幼儿在玩中感受数量关系及数字递进关系;排序活动中,我们可以提供泡沫纸、塑封的操作板等。这些材料既便于幼儿操作,又不易损坏,可反复利用。
2.提供相应的数量。在数学活动中,提供的学具一般都是人手一套,这样便于幼儿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数学概念,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学习习惯。但有的数学活动中也可以两名幼儿或几名幼儿合用一套学具。如数量的匹配游戏中,可以两名幼儿合用一套数学用具,一名幼儿出数卡,一名幼儿出相同数量的实物卡。另外,提供学具的数量时还应考虑操作的实际需要。如《爱心献灾区》的数学活动中,活动目标是引导幼儿根据盒子和礼物的大小来估算所装的数量,提供的材料有笔芯盒、巧克力块、纸装饮料、本子等。因为笔芯盒、巧克力块的体积比较小,提供的数量应偏多;纸装饮料、本子的体积较大,提供的数量就可相对少一些。
3.学具的摆放。一般在数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都会将数学学具摆放好,但是鲜艳的颜色、丰富多样的材料往往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其实我们可以将幼儿的座位摆放在中间,各种学具摆放在旁边的桌子上,这样既不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也可以使幼儿自主选择。另外,提供学具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如《爱心献灾区》的操作过程中要求幼儿先猜测装的数量,然后装入礼物进行检验。我先在盒子中放入一样礼物,等幼儿将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后再提供其它礼物,然后幼儿通过装礼物来检验猜测的对错。如果事先将所有的礼物都放在桌上,幼儿可能不经猜测而直接装了。可见,学具的摆放和提供的时机对操作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二、学具要充分发挥其教育的有效性
数学学具的设计、制作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学、教师更好地教,其教育的有效性是最根本的特性。幼儿在反复摆弄数学学具的过程中将教师讲解的数学概念和演示的操作过程再现或创新,手、眼、脑协调并用,从而将枯燥、理性的逻辑思维概念转换为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知识,相关的数学知识易于幼儿接受,易内化为幼儿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才是有效的教育。数学学具正是为这“有效的教育”服务的。
如数学活动《爱心献灾区》中学具的设计和制作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设计幼儿装礼物的盒子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各种礼物摆放的不同方式:第一组提供了相同的礼物――纸装饮料,考虑到纸装饮料是长方体的,幼儿在装的时候会有短边对短边、长边对长边两种方式,所以设计了两种盒子。这组操作在猜测装的数量时比较简单,属于第一层次。第二组的盒子是相同的,但是装在其中的礼物是不同的。我们提供了笔芯盒和本子,而且5个笔芯盒的体积和一本本子的体积基本相同,所以幼儿装满盒子的时候会有两本本子,10个笔芯盒,以及一本本子和5盒铅笔芯两种装法。这组操作的猜测有一定的难度,属于第二层次。第三组是最难的,装的礼物相同但盒子的深度不同,幼儿不但要考虑平面的“装满”,还要考虑深度的“装满”,猜测的难度更大了,因此属于第三层次。这三个层次的操作要求各不相同,从学具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不同的难易程度。各个发展阶段的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都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迈进,从而都获得了满足感,活动才更为有效。
上面这个例子是通过设计、提供不同层次的数学学具来体现其教育的有效性,另外,我们还可以借用学具的反复利用、不同的操作要求、多种练习方式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具的利用率和练习方式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数学学具教育的有效性。
三、学具要具有趣味性
数学学具必须通过幼儿的摆弄才能发挥作用,单一、无趣的数学学具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学具时应努力挖掘它的趣味性,制作出新颖、有趣的数学学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如在比较数的多少、一样多时,提供击球玩具,让幼儿与同伴比赛击球,比一比谁击的次数比较多。在操作材料中添加比赛的趣味性,幼儿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运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提供标有数字的小动物,让幼儿摆放其相邻的两个数字,如果摆对了,即可相吸;如果摆错了,则会掉下来,因而学具的巧妙制作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排序的活动中提供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人物形象,如《小鲤鱼历险记》中泡泡的三个好朋友:阿酷、小美美、双面龟,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它们排队,有趣的动画形象会大大激发幼儿操作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在设计、制作数学学具的时候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他们新、奇、特的需求,激发其操作的兴趣,数学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四、学具要具有一定的延伸性
数学学具在教学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设计、制作出让幼儿有创造性发挥余地的数学学具,引发其自主、自发、自由地活动。如投放各种形状、颜色的珠子,引导幼儿按颜色或形状的一定规律串珠子。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操作时的排列规律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是单一特征的间隔排序,有的是数量递增的排序,还有的是两种特征的有规律排序。如在中班阶段提供数与量匹配的点卡、实物卡的操作中,数概念发展较好的幼儿会将两张卡片相加、相减;方位感发展较好的幼儿会发现点点、实物的不同排列方式;还有的幼儿会玩比大小、排队、接龙的游戏……幼儿的创造力远远超出我们成人的想象,在数学学具的操作中也同样如此。教师应注重操作活动中的观察,及时鼓励幼儿创新,充分发挥数学学具的教育作用。
总之,数学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设计、制作具有操作性、有效性、趣味性和延伸性的数学学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实际的发展水平和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运用数学学具的这些特性,使幼儿学得快乐、学得有效,进而教得轻松、教得有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