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学具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具的运用,可以将深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事物,可以更好地唤醒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灵活、直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数学学具;直观形象;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0-0222-01
  1 运用学具,激发探索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源动力,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石。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具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愿望,更好地学习和感悟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枯燥的,一直存在于生活中。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纸。在新课开始環节,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然后进行对折,用水彩笔涂出它的。学生很是兴奋,立即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涂好以后,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让学生继续对折、再对折……看看还有哪些分数和相等。通过对折后,学生发现和相等的分数有、、、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到、到、到、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怎么变化的呢?这就为学生顺利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好了充分的铺垫,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获取新知。
  2 运用学具,突破学习难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现,数学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小学生年龄较小,形象思维仍居主要位置,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内难以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入学具,为学生搭建抽象数学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积累感性经验,进而升华为理性认知,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长方形框架。新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拿出这些框架,相互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算。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他们直接说用长方形框架的长乘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框架沿对角的顶点轻轻一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怎么求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邻边相乘。”教师没有立即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继续拉动长方形框架,将底边紧紧靠在了一起。教师继续问:“现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这时,坚持说“邻边相乘”的声音越来越小了,那应该怎么求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学生只好重新探寻有效的策略,抛弃原先的想法。有很多学生拿出了平行四边形纸片,将它分成两个梯形,然后动手拼一拼,发现可以拼成长方形。也有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了三角形和梯形,然后也可以拼成长方形。在此基础上,顺利地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 运用学具,培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滞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思维被禁锢在课堂中,无法彰显个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具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性发展。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很多学生都认为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它们的表面积必定相等。很显然,这样的认知是不对的,但教师如果直接告知,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无法理解。于是教师让学生每人拿出18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用它们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看所拼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这样的任务,学生很乐意完成,不一会儿,学生便拼出了自己满意的长方体。学生拼出的长方体大小多样,如长9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长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长3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长18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然后学生根据所摆长方体长、宽、高的数据和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分别算出了它们的表面积。经过计算,学生发现尽管所拼长方体的体积都是18立方厘米,但所拼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不一样的。经历这样的操作活动,纠正了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认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学具的作用不容忽视,引入学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