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礎。”教育学生掌握好祖国语言文字,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是语文学科之责任所在,因此,挖掘传统文化是语文阅读教学之根本任务,也是语文阅读教学实现课堂教学高效之重要途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了解写作背景,为阅读架桥铺路。
  文章的写作有其深厚的背景,解读背景资料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涵,写作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的情况介绍、写作缘由、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荷塘月色》是一篇中华经典美文,文章写得十分含蓄,十分优美,却又不乏凄婉无奈的情调,要理解其中的主题,须从阅读写作背景入手。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很显然是借景抒情。是愁情亦或喜情?开头作者便为我们定下了基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可见作者抒发的是愁情。有了这样的理解以后再引导学生去研读文章,就容易多了。
  二、品读课文,吸取文本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1、挖掘美文内涵,品味崇高的中华道德情感。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道:道理,泛指思想。中华经典美文之所以绵延亘古而不衰,无一不是其中承载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结果。《荷塘月色》中蕴含一种朴素的思想:愤世嫉俗,向往自由,追求幸福。当时,置身于黑暗的环境中,作者渴望自由和幸福,可是无处可寻,所以心中不由地泛起了“淡淡的愁绪”但作者并未悲观消沉,那一片荷塘便是他的精神寄托:月色之迷人,荷叶之动人,蝉声与蛙声之热闹,景色如诗如画,如梦似幻,令人陶醉。这是此文的魅力之根本,也是教学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2、挖掘美文中的中华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美文弥漫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气息。《荷塘月色》中月光是中华经典诗词的主要物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无法数得清的与月光有关的古诗句,让中华经典诗词,辉耀千古,而《荷塘月色》的核心景物则是月光,其他景物因其生辉,因其迷人。标题以月光做题,令人一看便欲罢不能:为何写月光?月光之下的景色是如何?月光下作者干什么?他的心情如何?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诵读描写月光的古诗、词、文中,品味文章中写月光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情感。《荷塘月色》中的第二种景物是荷叶。荷叶为我国古代诗人笔下的一种特有的景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赋予荷叶以情、以生命,荷叶成了美的化身。本文里荷叶出现最多,着墨也最多:“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点缀”、“袅娜”、“羞涩”,“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清香”,结尾更是引用《采莲赋》及古诗《西州曲》赞美荷花,真是美到了极点,令人神往。《荷塘月色》中的第三中景物就是杨柳。杨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里常见的景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不仅是风景树,而且成了美人的代名词:“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是形容美人的相貌。《荷塘月色》中杨柳围岸,“稀疏的倩影”,风姿绰约,那是一种怎样的风情啊,难怪成了蝉儿赛歌的舞台。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回忆学过的关于杨柳的古诗词,再引导学生品味杨柳风姿以及荷塘的不一样的风情。第四种景物的则是蝉声和蛙鸣了。有关蝉的古诗莫过于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本文虽然写蝉声和蛙鸣之笔墨并不多,但出现在这里值得玩味:为何蝉和蛙也成了荷塘的访客了?作者借此要表达什么?深入挖掘这些,不仅提高审美情趣,而且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主题。
  3、挖掘美文中体现的民族习俗,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怀。“月色下的荷塘”虽然只有作者一人,但作者穿越时空隧道,带我们回到古时,欣赏古时江南一种隆重的习俗:荷塘采莲,配以《西州曲》里的优美诗句,真是诗画结合,令人神往。可以先叫学生诵读关于莲的古诗文,再细细感受采莲的盛况,最后搜索写莲的其他古诗,让学生陶醉于浓郁的古文化氛围中,情感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
  4、挖掘美文中语言的表现方法,品味中华文化的语言魅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它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事物,给人以美的感受。《荷塘月色》的语言之精美主要是运用了多种语言表现手法。首先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月光如流水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乍看像一团烟雾”、“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比喻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荷塘月色下荷叶、荷花之美,之迷人,给人以高贵的感觉。其次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赋予花以人的情感,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十分动人。第三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第四是巧妙的运用动词。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泻”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雾气点活了。又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颤动”、“挨”、“漏”极其传神地写出了荷塘里的动感以及景色的玄妙。第五,运用大量的叠词。如“田田”、“层层”、“曲曲折折”、“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迷迷糊糊”、“阴森森”、“淡淡”、“密密”、“静静”、“脉脉”等等,叠字叠词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这是中华传统文化语言的巨大魅力所在。
  三、诵读课文,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奥妙。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对于古诗文,诵读更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古诗文,因其结构之巧、语言之美、手法之妙而流传千古,不诵读无以感受其中之奥妙,不诵读更无从谈传承,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直至能脱口而出,信手拈来,方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只要找准切入点,挖掘其根本所在,便能达到高效,狠抓传统文化教学,便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向高效的一条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2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