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维是文言阅读的灵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泉芳

  就训诂而言,文言词汇的大量积累是必要的,而且积累得越多越好。古往今来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训诂学专家,他们的这种严谨的求知精神和钻研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就阅读而言,我们要想真正理解文言文,如果仅有积累、仅有训诂是远远不够的。文言词汇、文言知识一定量的积累只是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提供了基础或者说是准备了前提条件。但这些词汇保存在我们大脑的记忆库中还是静止的、死的知识,要想在阅读实践运用中化为活的知识、生成活生生的言语还需要思维活动的参与。思维是文言文阅读的灵魂。
  因为,在文言文阅读活动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种种现象:我们的记忆不能穷尽所有的文言词汇,大多时候会碰到一些生难词语,而这些生难的词语我们又可以凭着自己的猜测进行大致的落实,同样也读懂了文本。课后的那些注解只能起到印证的作用,有时还觉得很多注解是多余的。反之,有些人对文言文词汇的积累是比较多的,但当他真正面对文言文课外读物时却无从下手,即使用字典查遍了每个字的意思,也难以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原因在哪里?
  原因很简单,并不是一个个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就是一篇文章,词汇之所以能组成文章,是因为它形成了一个系统。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文章内容,而不只是一个个词汇的意思,当我们立足于整篇文章的语义系统去看每一个词汇时,我们理解的是文章中词汇的意思,离开了这个系统,词汇的意思便和文章无关,我们对词汇的理解也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无关。
  这就好像一栋房子是由砖块、水泥、钢材、木料等材料构成的,房子建成以后,这些材料之间便形成了一定的关系,我们是以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来考察房子的,而不是从砖块、水泥、木料等材料本身的意义来考察房子的;离开了房子,这些东西便只是一堆材料,或只是商品,或只是特殊形态的物质。所以,就对文本的真正理解来说,更重要的是字、词、句、段所形成的系统的理解。要在阅读中形成整个语义系统靠的是思维。
  所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思维能力如同积累文言词汇一样重要。那么,具体的思维方法有哪些?通俗的说有哪些“猜”的方法呢?
  下面以《病梅馆记》等几篇语段为例作一介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一、根据字形推断语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就体现了这个特点,字形和字义之间一般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辨别词语的本义。
  例“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句中,“斫”字由“石”和“斤”构成。汉语中有“斧斤”一词,由同义连用规律可以得知“斤”是一把斧子,在石器时代“斧子”是用“石头”制造的。“斫”与“斧子”有关。“斫”在句中取于动词的位置,“斧子”的作用是砍东西的,那么,“斫”即“砍”义。
  二、根据成语推断词语的意义
  成语是从古代保留下来的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在成语中保存了很多的文言词语,用已掌握的成语与文言文中的词语相比照,有助于理解某些文言词语的意义。
  例“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句中,“鬻”字是很难的字吧,但如果我们脑子里有“卖官鬻爵”这一成语就可以依照成语结构的对应性推之,“爵”即“官”,“鬻”即“卖”。“鬻梅者”即“卖梅的人”。
  三、以结构对应关系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文言文中多用对偶、排比和并列结构。这样的语句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句式相同(或相似),各句(或成分)在对应的位置上使用词语的意义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反、相对。利用这种语句特点我们可以以对应关系来推断语义。
  例“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句中,与“欹”字相对应位置上的字是“曲”、“直”,“疏”、“密”。它们是两对反义词。那么,“欹”应该是“正”的反义词,即“斜”义。
  例“斫其正,养其旁条”句中,“斫”与“养”在对应的位置上语义相对,适用于生物是“杀”义,适用于植物是“砍”义。
  例“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句中,“斫”与“删”、“锄”在对应的位置上意义相似,可以推断“斫”为“砍”义。
  四、根据同义连用现象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古人惜墨如金,但有时行文又未免有些罗嗦,常有同义词或近义词连用现象。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由其中的一个推知另一个的意义。
  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俎。”“俎”即“崩”:去世。
  “里婿猾黠,假此科敛丁口。”“黠”即“猾”:狡猾。
  “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谙”即“熟”:熟悉。
  五、根据一义多词现象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多数作者在行文时为了体现用词的灵活性、丰富性,往往会在同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语义。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在阅读时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词的意义,就能推断出其它各词的意义。
  陈述古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为盗者。述古绐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帷之。
  文中的“祠”“祷”“祭”是同一意思。只要知道“祭”是祭祀的意思,就能推断“祠”和“祷”也都是祭祀之义。
  在《桃花源记》中也有这种情况: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我们根据所积累的知识知道,“要”是一个通假字,通“邀”,是“邀请”的意思,又结合上下文联系推断出下文的“延”字是“邀请”。
  六、组词选义
  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词义上又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阅读中,可用文中的单音节作语素组成现代汉语的多个双音节,再把双音节代入文中,哪个双音节词可以讲得通,就取以为义。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规”(规矩、规则、规划、规劝)代入文中“规划”更合适。“果”(成果、结果、果然、果敢)显然是“结果”义
  七、语义系统中语义互解
  我们阅读文言文如果死盯着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是很难真正读懂文本的,必须跳出这个框框把目光放远些,读懂该语义的语境意思,搞清楚该语义与周边语义的关系,了解它的所作所为、所问所答或复述关系、比喻关系等等之后,再把它们联系起来去读时,就能确定它的意义了。
  1.了解所作所为来推断词义。
  文中“鬻梅者”的下文有“以求重价”一句。从这个语句中我们可以获取“鬻梅者”的两个信息:(一)他从事交易活动,(二)在交易活动中他“求重价”希望价格越高越好。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推断“鬻梅者”即“卖梅的人”。
  又如《伯乐怜马》中: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在行,……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这里的“服”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从下文的“负辕不能上”中的“负”字一义中不难知道它的意思是“背、拉”之义。
  2.根据复述关系互解来推断词义。
  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邢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韩宣子患之,叔向曰:“三奸同罪,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宣子曰:“若何?”对曰:“鲋也鬻狱,雍子贾之以其子,邢侯非其官也而干之。夫以回鬻国之印,与绝亲以买直。与非司寇而擅杀,其罪一也。”邢侯闻之,逃。遂施邢侯氏,而尸叔鱼与雍子于市。
  文中叔向的话句是对邢侯、雍子、叔鱼三人所干的事的复述和评价。连起来阅读进行互解就可以推断出,“纳其女”就是“贾之以其子”这是一种“绝亲以买直”的行为,即雍子把女儿嫁给叔鱼以伸展自己的欲望;“叔鱼抑邢侯”的做法就是“鲋也鬻狱”的行为,也是一种“以回鬻国之印”的行为,从而可知“抑”为“冤枉”;“鲋”就是“叔向”;“鬻狱”与“鬻国之印”都是卖案子的意思。依次类推“干之”就是“干涉”即“杀叔鱼与雍子于朝”;“非其官”与“非司寇”连读可知“司寇”是官名,管生杀大权的;“尸叔鱼与雍子于市”是为了“戮其死者。”“戮”即“尸……于市”,暴露尸体示众。
  3.利用比喻关系互解来推断词义。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这里的“问鼎”“狼噬”“虎视”互为比喻关系,分别为“夺取”“并吞”“虎视眈眈”之义。
  4.依据问答关系互解来推断词义。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这里最难解的是“操”字,但好在这又是一个问答句,从刘邦的答话中我们可以猜度张良问话的意思,至少可以确定问话的方向、范围。刘邦回答说:“带来一双白璧。”那么张良问的只能是“你带来什么?”否则就是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据此可以推断“操”即“带,拿”意,又与下文的“持”相对。
  又如《战国策》: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飞徐而呜悲。飞徐者,故疮痛也;呜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发而陨也。
  这里有一个很难解的字“孽”,但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更羸的回答中的“疮痛”、“惊心”等词中不难推断出它的意思是“受伤”。
  当然,读懂文言实词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是我在平时的古文教学和自己的学习中所积累和归纳出来的几点简单易懂的方法。
  总之,阅读在这里不需要查字典,也无需看注解,只要善于动脑筋,只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自己的脑袋就是一本很好的字典。只要我们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体验,用脑去思维,那么再难的文言文也能够读懂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