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谈中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明广

  摘要: 语感是学生语文学习后的一种理解感悟,是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与升华,具有一定的灵感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内化深度,提高对语言文字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语文 语感 教学策略
  
  新课程语文教学认为,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生成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体验升华。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积累感知,对语言知识往往会产生一种特有的心理感知,及通常所说的“语感”。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感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语文语感的理解
  语感是学生在学习积累后的一种特有认知心理活动,是对文本知识解读的生成体验,是知识的升华创新。简而言之,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是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升华。
  语感具有三方面特点:理解感悟性,即语感来自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品味和感知;内化生成性,即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转化为自身的感知;拓展延伸性,即学生的语感是在一定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进一步生成创新。
  2.语文语感的作用
  2.1语感培养是学生语言感知的重要内核。
  新课程语文教学认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也正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可见,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2.2语感培养是学生语言思维的动力源泉。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就会大大增强,思考力就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似曾相识的“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叶圣陶)
  2.3语感培养是学生精神的拓展丰富。
  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有魅力。
  3.语文语感的培养
  3.1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拓展,感悟文章字词的丰富内涵。
  中学生掌握的一定数量字词,是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的一种表层理解。一篇美文佳作往往是作者特有的感受与情感融汇的升华。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此“瘦”字便是作者情感苦思的物化,也是体现作者用词之妙的根本所在。
  学生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即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文本中的内容产生敏锐的直观感受和真切体验。
  3.2关注学生的文本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整体感知力。
  朗读是理解文本含义的最好方法。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朗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新课程语文标准(实验稿)》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这也正是培养学生语感不可或缺的丰富宝藏。
  3.3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鲜活感知力。
  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语言的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学生的语言感知具有一定的个性差异,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学生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总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程语文教学应突出语感训练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语言独特理解感知能力,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