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隐喻认知理论和英语词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丽

  摘要: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隐喻是词义产生和扩展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隐喻认知理论的简要论述,讨论将其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探讨了隐喻认知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隐喻 认知 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长期以来传统语言学只是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然而,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开始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隐喻,对它的性质有了全新的认识: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认知性的;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是思维和语言的纽带。隐喻的认知转向加深了我们对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理解,同时对外语教学实践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本文旨在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尝试性地分析隐喻思维方式在英语词汇中的反映,剖析英语词汇语义的理据性,讨论隐喻认知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以及英语词汇教学的新视角,以此来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二、隐喻认知理论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然而随着近几十年对隐喻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有了全新的进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Lakoff和Jho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该书第一次将隐喻研究正式纳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并对隐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和论述,标志着现代隐喻认知理论的形成。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隐喻认知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思维方式,是人们的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了解隐喻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需要从人类思维的载体――语言及概念系统着手。Lakoff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即在一种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另一种概念,它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通过映射人们在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创立关联,以达到认知和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说,隐喻表达是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例如,“Time is money.”这个句子就是从较为具体的概念“money”投射到较为抽象的概念“time”,以此来更好地理解目标域“time”。
  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不仅探讨隐喻的认知本质和其工作机制等理论本身的问题,而且开始重视隐喻认知理论在各种实践领域的应用性研究。根据隐喻认知理论,语言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拥有的最具语言生成的力量之一,是词义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将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是合理的、可行的,更是必要的。
  
  三、隐喻认知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1.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
  根据Lakoff和Jhonson的调查,绝大多数的喻体词不仅是实体性概念的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是基本范畴词汇。基本范畴词大多是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本族语词,用来指代那些与人们有最直接的关系、最经常接触的基本范畴事物。基本范畴词是人们与世界相互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反映。基本范畴词产生后,人们在认识新事物并用语言符号来指称它们的时候,倾向于本着语言经济的原则,通过隐喻性思维方式,建立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简单熟知的基本范畴词来指称新事物。因此,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性用法。例如,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词,“eye”就被人们用来隐喻性地认识和指称其他事物,如the eye of a needle(针鼻儿),the eye of a potato(马铃薯的芽眼),the eye of a storm(台风眼)等。另外,“eye”的隐喻性用法也出现在大量的习语中,如 be all eyes(目不转地看),an eye for an eye(报复),make eyes at somebody (向某人抛媚眼)等。再比如,“star”的原意是“星”,是大自然中的客观存在,是人们经常看到的事物,它又可以指“星形图案、星状物、星号”等,这是因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发现这类事物的外形和人们视觉中的“星”类似。后来,“star”又被用来指称“明星、健将”等著名人物,这种表达方式也体现了人们的隐喻性思维方式,不难理解“明星、健将”等著名人物,作为人才和精英甚至人们崇拜的偶像就像星星一样熠熠生辉、闪闪发光,他们的优良品质和精神能够指引人们前进的道路。这种词义扩展方式正是人类隐喻性思维和认知方式的产物,也是其鲜明体现。
  另外,人们在认识、指称和表达一些较为复杂或抽象的事物时也常常使用基本范畴词,如:starboard(船或飞行器的右航),dog-eared(页角折卷的),desk-top(台式计算机)等。
  2.挖掘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深层联系
  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一定的认知手段使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或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自然语言中语符的多义性大多是隐喻化的结果。如果教师能够在讲解多义词的时候追本溯源,挖掘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深层联系,激活多个义项的隐喻理据,就能够提高英语多义词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教授新单词“stamp”的时候,要指出它既可以作名词表示“邮票、印花;印记、戳记;跺脚、跺脚声;特点、特质、烙印”等,还可以作为动词,意思是“跺、踏平、踩扁;在纸、布或其他物体表面印上图案、日期、文字等;赋予某人某特征”等。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如,作名词时,词义由具体的“邮票、印花;印记、戳记;跺脚、跺脚声”发展为比较抽象的“特点、特质、烙印”,这是由基于相似性的映射实现的,某人或某物的特点、特质,或某事给某人留下的印象就像印记一样,是深刻的、难以磨灭的。而作为动词时,也由具体的动作“跺、踏平、踩扁;在纸、布或其他物体表面印上图案、日期、文字等”引申为“赋予某人某特征”,这也是基于相似性的隐喻性投射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这种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产生联想,充分理解人的隐喻性思维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指导他们遵循着隐喻思维规律,根据隐喻认知模式由词汇的本义推导出各个喻义。同时这种词汇教学方法较之于单纯地给出释义,要求学生背记单词,也更能增加词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词汇教学才可能事半功倍。
  3.关注英汉词汇的隐喻文化差异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人类所共有的,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即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运用隐喻化思维,理解和创造隐喻化语言。例如,英语和汉语中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绵羊比喻温顺,用冰冻比喻僵硬紧张的气氛等。另外,英汉成语中也有很多相似的隐喻性表达法,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等。但是,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和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性也必然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差异性在英汉隐喻表达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和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汉语中多用“牛”作喻体,而英语中多用“horse”作喻体来表达相似的意思,如:“吹牛”(talk horse),“食量大如牛”(eat like a horse)。再如,在英美文化中“dog”常作褒义词,英语中有大量有关“dog”的隐喻表达,如“Love me,love my dog.”,“a lucky dog”等。而在汉语中,关于“狗”的隐喻表达往往具有贬义,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疯狗咬太阳――不晓得天高地厚”等。可见,不同文化中隐喻性思维表达既有重合又有冲突。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隐喻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一方面利用隐喻文化的相似性及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词汇意义,另一方面更应该充分注意英汉词汇中不同的隐喻用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四、小结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是每一个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的需要。在认知语言学蓬勃发展的今天,隐喻理论也有了突破性进展,隐喻不再被仅仅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被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它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教学实践意义。当然,本研究仅仅是在理论上初步性地分析了认知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它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并没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观察、实验并给予数据支持,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尝试着进行隐喻认知理论指导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证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李金秀.隐喻与外语词汇教学[J].湖北社会科学,2006,(07):110-112.
  [3]宋培茹.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09):90-92.
  [4]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82-89.
  [5]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J].外国语,1995,(5):27-31.
  [6]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1,(02):60-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