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洪静
摘要: 当前语文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呈下滑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高职语文课堂,为我们教学模式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高职语文课堂开始充满“生气”和“活力”,从而具有生命力。本文结合高职语文教学,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 计算机 网络 现代教育技术 高职语文 教学模式 作用
目前,在高等职业类学校,语文学科面临着尴尬局面,很多学生对学习语文提不起兴趣。这一方面因为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师和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另一方面则与我们的教学模式程式化、形式呆板,教学中师生缺少情感互动有很大关系。高职语文课堂已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给学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学生在没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认为没有学习的必要。其实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文,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对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和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都极其关键。学好语文对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甚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怎样才能改变语文学科目前的现状呢?怎样才能激起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现代化,为高职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把一个个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培养适应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单靠教师以讲授为主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布道式”教学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应该逐步把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引进高职语文课堂,改变现有的教学状况,以多种教学形式贯穿课堂的始终,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好地发挥语文科目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它能够把文字、声音、图像、图形集于一体,很好地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讲授《神奇的极光》这篇科技性说明文时,学生在生活中从未接触过极光,不知它为何物,学起来自然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如果再一味地讲解更会增加学生对文章的厌恶感,取得的教学效果将会十分有限。于是我在讲课前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多方面展现极光图像,模拟极光在空中的运行情况,让他们边观察边自己总结极光的特点,然后再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壮观的极光图像刺激了学生的感官,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整个课堂学生非常兴奋,思维也变得很活跃,许多问题迎刃而解。甚至有些学生还对极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致,课后主动询问。我也趁热打铁留下若干问题让他们自己上网查询,下次上课共同讨论。这种教学效果仅仅靠一般的插图是不可能达到的。可见,在高职语文课堂上恰当灵活地使用电教媒体,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也就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整个学习过程也会变得趣味盎然,学生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同时又加强了网络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一举两得。
二、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创造精神。
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同于高中生,他们学习语文主要不是为了升学。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心灵空间,在学习中让学生领会语文学习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规律,同时传递给他们大量的信息和多种多样的观点,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胸襟,提高他们创新的自觉适应能力,使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充满主动性,活力和创造性。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学习中获得自信、自强和成就感。但是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负责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整个教学中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把他们看作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一个个的主体,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吸引力和活力。
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使得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可能。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一些线索(比如搜索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在学习中逐步成长为在信息时代具有自主获取知识、探求知识能力的青年。高职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可以说是老师、同学最为头疼的,由于时代的隔膜、语言的障碍,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学得痛苦,学习效果很差。网络技术的运用也为文言文的学习开辟了新的途径,比如在学习《论语八则》的时候,我并没有逐一给学生讲授每则阐述的哲理,而是把班级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布置好任务,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资料,结合现实讲讲自己的感受、理解,然后小组之间再展开辩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用过多的语言进行讲解课文、分析课文,更没有单调地讲解、背诵,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同时很自然地就领悟了深刻的道理,在辩论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面对网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素材学生必须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加工,这就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已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和储存。因此,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学生在处理众多的学习素材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从以前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及机械记忆,变成了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促进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们对美的感受具有可感性和直接性,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形象,文学作品的美就不复存在。高职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一些文质优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作品。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创造出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风光。此外,婉约缠绵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豪迈奔放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都充满着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运用电教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他们感知到美,从而热爱美。例如,赏析《雨中登泰山》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现出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追蹑作者的踪迹,神游“五岳独尊”的泰山胜景,领略那“雨中的山岚烟云”,“水墨山水画似的层峦叠嶂”,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产生审美的情趣。在引导学生神游泰山获得美感后,应带领学生更进一步探寻“悬崖棱蹭”,“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目视而脚不随”的画面效果,形象地再现作者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勇气和毅力,由此学生也就自然领悟到作者想揭示出的“要领略无限风光,必须努力攀登”的哲理。在生动、形象、具体的过程中,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如身临其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家作品,受到审美感染,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由感知形象的外在美到感知形象蕴涵的内在美,逐步深入,学生全身心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进而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出良好人文素养,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而这些单单靠教师的一张嘴和单调的文字是很难达到的,所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学生只有亲眼看到美的画面才能迅速把这种美传递到大脑,获得美的感受。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走入课堂,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能。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辅助,学生在它所展示的仿真环境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加速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总之,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网络技术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高职语文课堂教学。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现代技术教育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我们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报.
[2]李克东.网络教学环境.暨南大学出版社.
[3]张定光.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模式探讨.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4]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