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宗明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试验教材,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以传授学生如何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主。本文主要从一线数学教学中的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以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 自学 课堂教学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应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①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②本小节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③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④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记下来。不要求学生应该记什么不应该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评价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少数学生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这些要求刚开始实施时,还有一定困难,有些学生还不够自觉,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角色转移,站在教师的角度想问题,这叫换位思考法。在学习每一个问题、每项学习内容时,先让学生问问自己,假如我是老师,我是否弄明白了?怎样才能给别人讲清楚?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对每一个概念、每一个问题主动钻研,积极思考,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主动学习的位置。如在讲“独立重复试验”时,把这节内容留给学生课前思考,他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准备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实例和有关的练习,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换位教学法,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而且激发了学生课前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且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问题一般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
  在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解题活动,包括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教学实践已经证明,题海战术不可取,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数学解题的思维策略,在解题活动中进行思维策略的训练。这种训练应包括解题过程的规范训练、常规问题的模式训练、非常规问题化归为常规问题的转换训练等。
  在课堂教学中,另一个主要的教学特征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这时间包括学生的思考时间、演算时间、讨论时间和深入探究问题的时间,要在课堂上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正在积极地思考、热烈地讨论,亲自动脑,亲自动手,不会将问题结果完全寄托于教师的传授,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探索。
  在引入新概念时,把相关的旧概念联系起来,确立信任学生的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把某种情境用数学方法加以表征;在形成概念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鼓励学生质疑。宋代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方法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应当改变传统的分为“展示定理、推证定理、应用定理”简单三步的模式,而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例如推导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可提出是否会有:sin(α+β)=sinα+sinβ;推导对数的运算性质时,提出是否会有loga(M+N)=logaM+logaN ?等问题,然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再作深入探究。用特殊化、一般化、类比、推广、推理等手段,猜想出结论,然后再给出严格的证明。经过一段训练后,学生便能清楚什么是数学证明,什么不是,并且知道数学证明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在解题教学时,应改变传统的解题训练多而杂的做法,加强目的性,注意渗透解题策略。因为策略往往是不容易为学生掌握的。应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如果解题训练有一个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于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回首俯望,小山连绵,喜悦之情不禁而生。如果题组没有难度,学生不可能有疑,重重复复会令人乏味。反之,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
  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他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不是把学习材料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只给一些提示性的线索,要学生自己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策略,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索主要依赖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放弃对学生的指导,尤其在讲授新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从特殊去探索一般,通过类比、联想,从旧知去探索新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想要做到以上几方面,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平等、相互接纳的和谐气氛,要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思维价值,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因为交流可令学生积极投入和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可修正思维策略,概括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在交流中,教师首先应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适时做出恰当的评价,使班级体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其次应尽力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系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网络。
  
  三、在课后作业,反馈练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后作业、反馈练习和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抓好这一环节的教学,有利于复习和巩固旧课,还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一课、一节、一单元后,可让学生动手“列菜单”,归纳总结,要求学生尽量自己独立完成,以便正确反馈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坚持。扎扎实实地教学、扎扎实实地学习,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教师应科学安排,课前、课堂、课后三者结合,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机会,真正把学生推向主动地位,使其变成学习的主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