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赏识教育着手,重塑中职学生自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翠娟

  摘要: 将赏识教育的理念引入中等职校,让自信心缺失的中职生重获自信,从而实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本文就赏识教育的含义、中职学生自信心现状、在中职推行赏识教育的可行性、意义、推行赏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赏识教育 中职学生 自信
  
  “赏识教育”的思想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很多教育观点就包含了赏识学生的思想。80年代以来,很多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有意无意地践行着赏识教育的理念。比如朱小蔓、魏书生、刘京海,等等。但是,赏识教育作为一种为人们熟知的教育方法是在周弘于2000年出版了《请赏识你的孩子》之后。周弘曾经是一位普通的工厂工人,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但他用二十多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不仅让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走上了一条超越所有健全同龄人的辉煌道路:全国十佳少年,第一位聋人大学生,留美硕士,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等等,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式“海伦・凯勒”,而且也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使一个周婷婷成长为一批周婷婷。周弘本人也被称为“赏识老爸”、“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到底什么是赏识教育呢?
  “赏识”一词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为:认识别人的才能,予以重视或赞扬。笔者认为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一点点进步,并向学生传达出自己对他们的认可,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以此为契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使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赏识教育的内核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
  不得不承认,中职学生大都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在初中阶段大部分都成绩不太好,学习习惯不良、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长期得不到认可使这些学生大都自信心不足。2007年,上海市某中职学校教学科研处设计了319道测试题,对学校1000多名中职生进行了心理测试,其中关于自信心的问题有215道。统计结果表明,25%的学生自信心程度偏低,21.4%的学生自信心程度较低,53.6%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也就是说,大多数中职生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面对这些被考试指挥棒打倒的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教师该做些什么呢,是扶他们一把,让他们从考试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获得自信;还是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抑或冷嘲热讽?很显然,只要是有一点点责任感的教师,都会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让他们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教师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呢?是一味地奉行“严师出高徒”的古训,惟恐失去高高在上的地位,还是针对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现状、心理特点,转变一下教育的思路?这是每个中职教师都应考虑的问题。
  虽然,赏识教育的践行者并不是专门的教育学研究者,但是,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它并不是凭空诞生的,而是建立在众多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一共有七种。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认知需求、审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才能凸显出来。满足学生归属与爱的需求以及自尊的需求,学生才能够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赏识教育是以此为基础的。
  2.奥苏伯尔的动机理论。他认为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组成: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附属驱力。认知驱力是指一种求知的需要;自我―增强驱力则是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附属驱力是指学生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许而学习的需要,在成年以前,这种驱力尤为重要。
  3.行为主义者的强化理论。凡过去受过强化的行为,比过去没有受过强化的行为或受过惩罚的行为更有可能产生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得到强化(如得到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有学习的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有得到好分数或赞扬),就没有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惩罚(如遭到同学或老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除了以上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归因理论等都可以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因此我们说,赏识教育在理论上是有坚实基础的,是可行的。
  除此之外,运用赏识教育理念促成学生成功的事例也不胜枚举,因此,赏识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行赏识教育?
  
  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各个方面,并且人格的塑造与培养是核心。赏识教育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做赏识教育的践行者,要求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意见、权利等等。同时,要以真诚的心热爱学生,接纳学生,要信任学生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在以前“应试教育”的主导下,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是不受重视的群体,因为他们升学无望。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赏识教育”的前提下,教育者要对他们一视同仁,即要尊重他们,关爱他们。
  
  二、发现优点,欣赏优点。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多种智力组成,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问题或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多种智力,多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赏识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要拿“显微镜”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发现优点是实现赏识教育的前提,没有发现,就不会有赏识。
  
  三、注意“度”的把握。
  
  “赏识教育”不单单是靠表扬支撑的教育。教育者不但要欣赏学生,而且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学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若赏识不够,对学生不屑一顾的训斥或指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为懦弱或攻击行为,破罐破摔,这不是赏识教育。反之,过度赏识,会导致学生骄傲自满、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这同样不是赏识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握好火候,表扬要注意分寸,讲究方式方法,不要虚假表扬,也不要事事表扬。总之,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鼓励,但要谨慎自己的表扬。
  
  参考文献:
  [1]周弘.请赏识你的孩子[M].四川: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2,101.
  [2]周弘.周弘老师给父母的50个忠告[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
  [3]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25-27.
  [4]王智杰.中职生自信心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