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方式新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正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纷纷推进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而在这场改革的洪流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到普遍重视,课程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为回应社会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挑战,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也积极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内容重建课程教学体系。新课程本着适应时代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出发点,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理念,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潜能的开发为核心,培养新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实践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可观的成绩。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表现出一种“走捷径”的形式。面对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学生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只要能认真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表现出“学会”而不是“会学”的特点。长期下来,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只不过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且他们获得的往往只是间接经验,而缺乏密切联系实际的直接探索或发现,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作业往往只是抄写、背诵和模仿练习,以致于不断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窒息了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富于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勇于探索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由此新课程确立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理念,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为具体形式的学习方式。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变得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三种相互联系的重要的学习方式。而其中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础;没有自主,任何形式的合作和探究都是无法想象的。也就是说,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也一定是自主学习。从中我们发现,自主学习在新课程倡导的现代化的学习方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有什么样的特征?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自主学习是学习者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它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觉、主动而积极的学习行为,它的重要特征是学习者已具备了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动的行为,并具备了与之相应的一定能力。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者学习的压力产生于内在需求的冲动,即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驱动,而不是外在的压迫或急功近利的行为。因此,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和通过考试,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其具体特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关于自主学习,我国有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控制、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过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于是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笔者认为,要理解自主学习的本质,还要弄清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自主学习是否就是自学?从自主学习的特征来看,显然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自学是指不依赖他人帮助而由个体自觉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较之于自学是更为上位的东西,自主学习还涉及学习的意识、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二者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但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良好的自学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必然要求。
  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自主学习渐渐成为课堂教学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大家通常的做法是: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学生自习一老师提问一学生回答一老师评价。表面上这些课具备了学生自主的“外形”,实际上老师还是把学生当成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展示自己才华的道具。而所谓才华,更多的也就是搜索汇总知识的本领和能言善辩的口才而已。我们说这种仅有时间的保证,仅有学生任务式的学习活动,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首先,学生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以及结果的评价必须有选择性。而上面课堂“自主学习”的安排并没有给学生以选择性,都是老师强化给学生的,这不是自主学习。我们可以从多角度考虑把学习内容分解为几个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给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问题必须是由学生提出来的,也就是说,问题应该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老师如果将问题强加给学生,说是学生的问题,那不是自主学习。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要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最后,评价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如何,并不是由老师说了算,在许多“自主学习”安排中,老师赞扬有加,而不给学生自我评价或交互评价,这也背离了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则,也不是自主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自我检查,在回答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去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正确的要给予有效的强化,错误的要给予有效的纠正,片面的要给予有效的弥补。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一种以发展为本的高品质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自主能力,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愿望,这是自主学习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自主学习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过去我们习惯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现在我们更强调“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拓展,这才是新课程下自主学习方式的真正内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