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比品古诗,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发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基本都是同题材成对出现,教学中,仅仅引导学生体悟古诗传达的情韵意境是不够的,更应该引导学生对同类古诗进行对比研读,将学习活动向纵深推进,引领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寻找差异,深入情景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诗词独特的语言魅力,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关键词】 古诗教学;对比阅读;深度学习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基本都是同题材成对出现,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教学中,仅仅引导学生体悟古诗传达的情韵意境是不够的,更应该引导学生对同类古诗进行深入对比研读,在品词析句中寻找差异,深入情景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诗词独特的语言魅力,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四年级上册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是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诗人心情又各有不同。教学中以此为切入点,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两首诗语言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很快理解了诗意,发現了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学到这里,教学目标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古诗词教学不可以浅尝辄止,应提出深度学习的目标,将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同中寻异,辨析诗人内心情感的差别,引领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师及时出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广陵”“安西”的相关资料。
  孩子们通过阅读资料,进一步感受到:扬州当时是个繁华美丽的大城市,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胜景。这对于喜好游历、纵情山水的李白来说,多少流露出他对孟浩然此行的羡慕与祝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却是个边疆小镇,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西出阳关,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穿越杳无人烟的大沙漠,想到这些,前来送客的王维,内心自然无限忧伤、担心。两首诗虽然都饱含依依惜别之情,但诗人心情却截然不同:李白是依依惜别中饱含对朋友此行的羡慕与祝福;王维是依依惜别中包含着对朋友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对朋友前路珍重的祝愿。借助背景资料,学生读出了诗人的情感差异,对诗文的理解已经达到与诗人情感共鸣的状态。
  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两首诗都有写景的诗句,思考两首诗中的景蕴含的意义有何不同?学生再次深入古诗的描绘的情境之中,很快就发现,《送元二使安西》诗中写了“柳”,“柳”的谐音是“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此处的“柳”也写出了王维此时的心情。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烟花”也反映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并不忧伤,而是愉悦的,在李白看来,孟浩然此次的旅行是一次快乐之旅,所以他的心情也是快乐的。
  经过一番深度对比研读,古诗的情感、意境、语言已经浸润到学生心灵深处。教师借机出示拓展作业:通过查找资料进行深度研读,对《芙蓉楼送辛渐》《赋得古原草送别》《赠汪伦》《别董大》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首送别诗进行对比分析,寻找这五首送别诗的异同之处。
  古诗词由于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理解有难度,在教学中,必须不失时机的讲解、启发、引导,一步步推动学习活动向前进行,一步步推动学习向更深层次进行。
  【参考文献】
  [1] 戴文.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探究[J]. 新课程(上),2018(10).
  [2] 张国宝. “比较阅读”:深度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J].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8(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18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