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通过初中英语课堂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大部分英语教师将关注点放在了对于英语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而忽略了对英语听说能力的锻炼。而新课改对初中英语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学习英语除了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于学科的应用能力,而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则是对应用英语学科最好的锻炼。本文结合实际的初中英语课程,提出了相关的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听说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学习中,教师一般只是带领学生读一些单词,然后把基本的课程重点都放在了语法知识的学习中,因此学生的听说能力特别容易被教师忽略。为了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应该从课堂做起,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生听说能力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的能力,而且也符合新课改对初中英語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课前新闻播报,听说基础阶段
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应该练习学生的语感,有了较强的语感,学生才能够听懂英语,会讲英语,从而更加熟练地进行英语的听说。在锻炼学生语感的时候,可以从发音练习做起,发音准确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关键。为此,教师可以在英语课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新闻播报,教师可以选择近期国外的一些时事新闻,摘录下来后,在课前让学生朗读,通过对新闻的播报,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外的新闻知识,而且新闻播报的过程也能够很好地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英语发音,从而提高其英语听说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National heroes”的时候,在备课的时候,我手机了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以及有代表性的人物,然后找到他们的一些新闻事迹,然后整理成ppt、图片、视频等资料,在上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几位同学为大家进行英语新闻的播报,在播报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发音不准确的地方,我及时地进行修正。通过该过程,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想参与到新闻播报中,为大家展示自己的英语朗读。可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发音,培养其语感,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提高其英语听说能力。
二、课中英语讨论,听说提高阶段
在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的阶段,教师应该着手为学生创造英语听说的环境,在英语的环境中,学生之间的交流都用英语,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而且也能够通过英语交流的过程烘托英语课堂的气氛,从而提高学生讲英语的热情。为此,教师可以定期的在英语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讨论,教师可以就本节课程中的知识引出一个话题,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英语的分组讨论交流,当然,在讨论结束后,每个组要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意见发表。课程讨论不仅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例如,在学习“Plans”的时候,我为学生提出了一个话题“What is your plan for next semester?”,这个话题是让学生就下个学期的学习计划进行讨论,当然讨论的方式是用小组之间用英语进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派个代表进行小组成员的计划总结,通过讨论的过程,我发现同学们对于英文讨论非常感兴趣,虽然表达的不是很流利,但是对学生来讲,多说英语,多听英语的交流环境对他们提高英语听说能力非常有帮助。
三、课后口语作业,听说应用阶段
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交流能力外,还应该将英语听说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就是英语听说的应用阶段。在应用阶段中,教师要起到很好地督促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为此,教师可以抓住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环节,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要单纯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练习题上,可以稍微进行一些变通,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口语作业,让学生就当前所学的知识,在课下进行口语的练习,不管是和同学进行英文交流还是和家长进行英语听说的锻炼,都算是口语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A famous story”的时候,我让学生们课下进行小故事的搜集,可以用英文采访其他的同学,或者是和家里人用英文进行交流,然后整理出一则小故事,在上课的时候和其他同学分享。通过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以看到,大部分同学能够很好地进行英语故事的采访,并且在采访中对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起到很好地锻炼作用。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联系,比如教师可以开展课前新闻播报活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英文讨论、课后布置口语作业,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只有教师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工作中心,并积极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其英语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艳华.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08):182.
[2] 马利命.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2(14):177+1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3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