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B(A)血型的鉴定及临床安全输血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罕见B(A)血型的鉴定及临床安全输血的研究。方法 :就针对本次的实验探究而言,将会选择我院自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罕见B(A)血型并需要进行输血操作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的患者将会对血型的鉴定采取使用血清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并在对患者进行安全输血前进行安全监测实验进行实践;对照组的患者将会对患者采取使用常规的血型鉴定的方案,并对患者进行的安全输血方式也将会采取使用常规的输血方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经过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案后的血型鉴定的结果以及安全成功输血后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血型鉴定的成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输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需要进行输血操作的罕见的血型的患者而言,在最短的时间内鉴定出患者的血型并安全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输血操作是目前临床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的常规操作以及常规输血方案并不适用于血型罕见的患者。正因如此,将会对患者采取使用血清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鉴定,并采取更加谨慎安全的输血方式对患者进行输血操作。经过科学实践证明是一种科学高效安全的操作方法,在临床输血操作中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罕见B(A)血型鉴定;常规操作;安全输血;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克隆测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1-0030-01
就针对血型系统而言,ABO的血型系统是人类首先发现的一个血型系统,是目前的临床工作中的重点血型系统[1]。研究血型系统的意义在于可以能在患者需要进行输血操作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实施操作。而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技术的进步,发现了罕见的B(A)血型的鉴定与输血操作给临床工作增加了困难[2]。而在本文中就针对罕见血型的鉴定与输血操作进行了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就针对本次的实验探究而言,将会选择我院自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罕见B(A)血型并需要进行输血操作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7.1±1.4)岁;对照组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6.7±1.3)岁。患者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并且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同时本次探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的操作方法。就对照组的患者而言,将会对患者采取使用常规的鉴定以及输血方案[3]。其具体操作为:常规取患者的血液进行常规鉴定操作,并根据鉴定结果对患者进行输血操作。注意记录鉴定结果以及输血结果。
1.2.2研究组的操作方法。对研究组的患者而言,将会对患者采取使用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并在患者进行安全输血前,首先进行体外安全监测实验输血之后再对患者进行输血操作。其具体操作为:对患者进行常规取血操作,之后对患者的血液进行血清学分析,之后在对患者的血液进行分子生物学的分析。之后,根据克隆出的基因序列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对比得出血型鉴定结果。之后,根据血型鉴定结果将会对患者进行输血操作。首先,在体外模拟输血操作,确保安全后再对患者进行输血操作。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记录成功鉴定血型的人数以及输血成功的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 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型鉴定结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血型鉴定的成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两组患者的具体情况见下表1。
2.2两组患者的安全输血结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输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具体情况见两组下表2。
3 讨论
现如今因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基础的医学知识的了解更加丰富。对于血型的鉴定工作,在以往的临床应用鉴定中,大多对患者采取使用常规鉴定的方案[4]。根据患者的血液与相应的试剂发生的反应来判断血型的类型。但是,这种判断方案对罕见的B(A)血型的鉴定结果并不准确。也就直接影响了对患者进行的输血操作结果,对应的结果也并不理想[5]。正因为如此,在目前的临床中就针对这种罕见的血型的鉴定采取使用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安全输血操作,其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需要進行输血操作的罕见的血型的患者而言,在最短的时间内鉴定出患者的血型并安全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输血操作是目前临床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的常规操作以及常规输血方案并不适用于血型罕见的患者。正因如此,将会对患者采取使用血清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鉴定,并采取更加谨慎安全的输血方式对患者进行输血操作。经过科学实践证明是一种科学高效安全的操作方法,在临床输血操作中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芳, 毛伟, 张涛,等. 罕见血型A102/B(A)02的分子遗传学研究[J]. 中国输血杂志, 2017, 30(10):1153-1155.
[2] 张燕华, 陈兰兰, 姚莹,等. 北京地区稀有血型库的运行及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输血杂志, 2017, 30(4):390-393.
[3] 王林, 张勇萍, 崔颖,等. 36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ABO血型抗原减弱的凝集强度分析[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7, 33(5):680-683.
[4] 台胜飞, 马春娅, 汪德清. Rh系统血型抗体联合抗-Wra的鉴定2例及其临床意义研究[J]. 中国输血杂志, 2017, 30(10):1194-1196.
[5] 王贞, 温机智, 张润青, et al. 广州地区人群中RHD* 960A突变型等位基因的鉴定及血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17, 30(6):593-5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7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