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互联网+”的小学课外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人类大量的知识和信息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儿童早期开始的。目前,文本阅读存在的困境是学生阅读的方式只是文本阅读,要对所阅读的作品要进行讨论的话一般要利用老师组织和占用课堂的时间。而在教师方面,监于目前小学内课时的设置,我们的阅读课一般只能够满足于阅读指导课或分享课,对于纯阅读时间,教师(学校)是无法保障的。
  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阅读的内容更丰富。教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充分发挥家长和老师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零星时間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朗读、讨论甚至是创作……构建一系列的阅读新常态,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养成阅读的习惯,让视野更开阔。
  一、“全天候”阅读——让阅读更自由
  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通过“互联网+”可以连接学生和书本、学生和教师、读者和指导者、学校和学校……可以弥补在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位老师引领学生阅读的局限,可以让无数素不相识的学生能同时读起来并交流起来,让阅读可以全天候发生。
  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随身携带厚重书本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阅读需求,“互联网+”阅读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便利,使学生在需要阅读时能及时阅读。”一个平板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容纳下一整套《百科全书》《世界名著》,有了它们,学生就能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假日里,笔者让学生通过手机上阅读APP来阅读和收听自己喜欢的内容,如,“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平台;或者在微信公众号中直接搜索“爱阅公益”……并有目的地给学生发布阅读计划,让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阅读任务,每周根据家长登记的阅读情况评出“阅读之星”。如今,学生大多能利用睡前进行阅读,更多的则是在假日出行、聚餐活动前进行阅读。学生在这些零星时间中通过手机互联网读一个绘本故事,看一、两个小笑话,听几则简单的小故事等,随时随地享受阅读之乐。
  二、“交互式”阅读——让阅读更有效
  读书交流往往就比读书本身更为重要。但传统的读书交流一般是在教师专门组织的阅读交流课上,互联网的交互性让所有使用这一系统的师生都可以在网络社区积极参与,共建共享,让学生成为阅读交流活动的主人公。
  1.微信架构的阅读交流活动
  如今,我们在班级中建立专门的读书交流微信群,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群聊、等方式,实现阅读的互动式交流。在我们班的微信群里,不但有学生还有家长,学生读了好故事会和在群里及时地分享,还会或多或少地发表自己的读书体会。
  对于学生的发表,笔者总是及时点赞。渐渐地,家长也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赞赏,有的还会参与阅读讨论。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和家长,笔者都会在群里公开表扬。“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赏,读得更积极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利用微信与QQ随时随地向同学和教师提问题,在班级的微信与QQ群中不仅可以用文字交流,还可以用语音交流,老师可以将阅读指导思路描述的更为清晰具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阅读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地双向互动。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阅读面不断地扩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及。《绿野仙踪》《海底两万里》《皮皮鲁总动员》系列丛书……均成了他们的掌中之宝。
  2.班级博客分享交流
  教师、学生、家长在个人博客上发表的文章,都会在博客圈中展现。学生和父母通过写日志或回帖的方式,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文学创作与大家分享。这样,阅读活动、阅读进度、阅读体会等就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博客使传统的语文课堂在时空上得到无限延伸,不仅可以“先学后教”,还可以教后再学,不停地教,不停地学,教与学循环往复,这正体现了新课标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
  要想让学生有更浓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应做好榜样,在读了《绿野仙踪》这本书之后,笔者在班级博客里写下了自己的写读后感,有的家长也参与其中,这样,学生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大家纷纷跟贴各抒己见。
  如此,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可以根据他们的阅读效果进行点评,家长也可以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及时跟进。
  3.跨区域网络同步读书会
  “网络读书会”一次可以面对几千人,所有参加读书会的人都加入QQ群,可以在网上看到相关的讲解视频,还可以更深入跟踪感兴趣的读书主题。“网络读书会”包括学生读书会、亲子读书会等各种类型。各种网络读书会的组织形式还有很多,比如,通过打卡、团队阅读PK等活动将阅读变得更有趣生动。
  让学生、家长利用终端将阅读感悟和成果进行分享,让交流汇报方式多样化,同时解决了传统交流汇报方式中机会不均等的问题,可使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三、“主题式”阅读——让阅读更深入
  “主题阅读”是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模式,它通过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具有关联的文本材料,帮助学生获得较为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它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阅读方法由课内习得迁移到课外应用,让阅读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利用“互联网+”能有效地开展“主题式”阅读,让学生围绕一定主题,充分展示个体经验,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错,将阅读方法于课外阅读中迁移,在过程中实践和理解。
  1.围绕主题,确定阅读方案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阅读主题及制定相关的阅读活动方案。如,六年级某个班级在进行《汤姆·索亚历险记》(小学生人教版六年级的第四单元)的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以单元学习主题,开展课外名著的主题阅读活动。师生共同确定了“名著世界”的主题阅读活动。主题确定后,教师在网络发布阅读方案,包括阅读主题、内容、时间、要求,汇报形式等,让学生通过校园图书馆、电子阅览、听书……等形式进行名著阅读。
  2.借助平台,拓展阅读资源
  发布了阅读方案后,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平台推送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由于网络资源相当的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远比纸质文档更丰富,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阅读,还可以分享自己喜欢的阅读素材,进行阅读共享。
  3.互动交流,分享阅读体验
  学生在阅读之后,教师利用阅读平台,或微信平台组织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材料进行总结,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自己最喜欢哪本名著、哪个作者等,通过学生的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4.网络分享,展示阅读成果
  由于网络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教师可以通过平台数据日日反馈执行情况,发布各种榜单和分享师生的心得,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如,读后感、读书笔记、手抄报……让学生在互动分享中体验阅读的乐趣。可以说,在互联网的支持下,“主题式”阅读的落实更为有效,学生的阅读、讨论也更为深入。
  总之,“互联网+阅读”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阅读”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技术手段。当然这不是去颠覆传统阅读,而是将传统的课外阅读与“互联网+”相融合,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