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读写共生,培养学生的习作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学生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写作难、难写好”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文中蕴藏着丰富的读写结合资源,在教学中,以“文”为突破口,关注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写作训练的落实,从而全面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习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品读;仿写;变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89-02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当前,语文学习中存在着“写作难、难写好”的现象。一提写作,就头疼,读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文章,怎么就不能学以致用呢?写作文,难就难在,明明知道是这个样子,却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习作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有机结合,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渗透。教科书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品读中,去寻找习作的训练点。
  一、仿写,授习作之“渔”
  语文课文中蕴藏着丰富的读写结合资源,善于运用这些训练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1.关键句仿写。
  每一篇文章中大抵都会有关键句,这些关键句在文章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像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等。在写文章时,恰当地运用关键句,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赵州桥》中的“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过渡句,将文章2、3自然段巧妙地连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写作训练点进行关键句的仿写,可以用“不但……而且……”去写写身边小伙伴的闪光点。学生既感受到了关键句的秘妙,又能加以巧妙地运用,从而提高习作能力。
  2.句群仿写。
  模仿是最好的老师。但凡入選教科书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精品文,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就不能单单停留在内容上,而是从文本出发,抓住习作训练点,学习作者的表达,去进行学法的传授。
  在进行仿写训练时,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全篇的仿写,孩子们就会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处下笔,而从句群出发,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降低难度,一课一得,把语言训练点落实得扎实而到位。
  例如学习《荷花》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采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这个句群去描写荷花的千姿百态。这个句群是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会常常用到的,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仿照这种句群结构,展开想象,进行写话训练。
  3.顺序仿写。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我们所熟悉的习作顺序很多,时间顺序,方位顺序等,单一拿出这些顺序让学生去写,会有一种生搬硬套的味道,而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便会水到渠成。
  例如《雷雨》一文,课文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雷雨这一自然现象。下雪,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进行顺序仿写,将自己熟悉的雪景,按照雪前—雪中—雪后这样的时间顺序描写。
  4.结构仿写。
  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常见的结构是总分结构、总分总结构等。若单独拿出结构让学生去仿写,就会显得单一枯燥。平时在进行结构仿写训练时,可以从段落的结构仿写开始,逐渐过训练渡到整篇文章结构的仿写。
  例如《黄山奇石》一课,全文按照按总—分—总的结构,抓住“奇”字,向我们介绍了黄山奇石的秀丽神奇。我们可以先就一个段落的结构进行仿写。在介绍“猴子观海”这一奇石时,作者就采用了分总的结构,先具体介绍了奇石的样子,再总写,告诉人们它的名字。而在介绍“仙人指路”这一奇石时,作者就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先总写石头有趣极了,再具体写怎样有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将自己熟悉的景点有条理地加以表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习作素养。
  5.方法仿写。
  不同的文章在叙述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描写方法。例如,写人的文章,有的侧重于人物的外貌描写,有的侧重于人物的语言描写,有的侧重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有的侧重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寻找这些习作训练点,有效地加以引导、运用。
  例如《争吵》一课中,对“我”的心理描写刻画得惟妙惟肖,其实,同样的事情,在学生身边也是频频发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仔细体会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能更贴切地去学习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二、变通,授习作之“翼”
  1.想象变通。
  现行教材中,许多课文都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进行习作训练。在课文处,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既能训练学生的习作技巧,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可谓一举多得也。
  例如《玩具柜台前的小男孩》一文,可以进行故事续编:你认为小男孩会得到小汽车吗?请你接着往下编故事。孩子们就写的很精彩:
  又是一年“六一”儿童节,小男孩又来到玩具柜台前,他还是那样目不转睛地盯着一辆辆小汽车。
  阿姨一眼便看到了这个懂事的小男孩,她走到小男孩跟前,弯下腰,悄悄地对他说:“孩子,请无论如何都要收下这辆小汽车,这是我女儿的心意。”
  “不,阿姨,我不能要。”
  “孩子,你就收下吧……”
  在阿姨的百般心意下,小男孩盛情难却,就决定用自己的劳动来挣得这辆小汽车。
  后来的几天里,男孩小男孩每天都去帮阿姨打扫卫生,擦柜台,用自己的劳动向阿姨表示谢意,也得到梦寐以求的小汽车。
  2.文本变通。
  现行教材中,有童话、古诗、寓言等等不同的题材,文本的长短也不一,为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可以对文本进行变通解读。
  例如,在教学完《宿新市徐公店》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将古诗编写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同样,对于篇幅长的文章,例如《将相和》则可以进行缩写练习等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读写共生,我们要以“文”为突破口,关注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重视学生写作训练的落实,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习作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徐飞.  《从“读写结合”到“读写共生”》.
  作者简介:单晓敏(1978.10-),女,汉族,就职于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振兴小学,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和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62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