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课文的“个性”指导学生“个性练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练笔”应是语文教师常抓不懈的“语言体操”,需要经常进行。到了高年级,教师更应紧扣课本,发掘课文的“个性”,巧妙引导,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经典的语言表达方式,还会激发学生的表达个性,使其形成独特的文字和情感体验。这样的练笔,更有效,更精彩。
  关键词:练笔;有效;表达个性
  “练笔”应是语文教师常抓不懈的“语言体操”,需要经常进行。到了高年级,教师更应紧扣课本,发掘课文的“个性”,巧妙引导,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经典的语言表达方式,还会激发学生的表达个性,使其形成独特的文字和情感体验。这样的练笔,更有效,更精彩。说起“有效练笔”,不得不提我们班的摘抄本。
  一、无“个性”的练笔之痛
  从二年级起,我们班就用到摘抄本了,当时用摘抄本,是为了让孩子们拓展阅读。摘抄本的内容分三部分:好词、好句和感受。由于刚开始写话,大部分二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感受稚嫩而真实,非常有可读性。这同时也带动了孩子们写话的积极性,为三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
  到了三年级,学生的作业量增加,课文的拓展阅读也初步形成了习惯,于是摘抄本的战场也从课外拉回到课内。重点的“感受”部分,作为练笔的一种形式,要求学生写写对课文的理解。刚开始,学生的“感受”部分也文从字顺,但是时间一长,这项“涛声依旧”的作业,让学生产生了思维疲劳,他们写出来的文字变得生硬了,格式化了,甚至在《课课通》几乎人手一本的现实情况下,部分学生的阅读感受成了直接抄写《课课通》上的中心思想!尽管有些学生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练笔,但是能够得到“星”级作业的却不可避免地成为少数。“写感受”的练笔作业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僵化的要求成为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这项作业内容必须改革!
  二、对课文的“个性”之思
  我想,“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最终的落脚点是“写”。而到了六年级,学生的学业任务渐趋繁重,如何让学生在不增加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多练笔、勤练笔、有实效地练笔呢?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是例子”。每一篇课文都是有个性的,对于学生的习作都很有指导意义。我们如果可以有效利用每一篇课文的一个“点”,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笔,既可以复习课文,又可以升华理解,甚至形成自己的个性观点,岂不是一举多得?于是,摘抄本就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复习作业本”。它共分为四部分:本课生词,文中有特点的句子,本课知识点,个性化小练笔。对于最后一项“个性化小练笔”,考虑到作业量,所以规定只要写200~300字即可,但要求角度一定要新,质量一定要高。
  三、有“个性”小练笔之变
  (一)改变形式,激发个性热情
  要全面激发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写作热情,必须要从形式和内容上双管齐下,找到一個可以激起孩子们表达欲望的形式,使他们能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地进入到练笔状态。
  书信,第二人称的写法,通常会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降低他们心中对写作的抵触感,增强表达的热情。于是,我们的改变,就从“写信开始”。
  起步阶段,我们与《郑成功》相遇了。这样的课文,从前往往是对这个人物进行一番评论。这次我们转换了角度,以书信的形式,要求角度要新。我启发孩子们,不一定要写自己穿越千年写给郑成功的信……一句话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第二天的小练笔精彩纷呈。学生的书信入情入境,或褒奖,或感激,或景仰,或愤慨……虽然角度不同,但却共同表达了对民族英雄的敬重和赞扬!以此为基础,《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学生又复制成功:肖邦写给祖国的信、祖国写给肖邦的信、老师写给肖邦的信、音乐爱好者写给肖邦的信、肖邦的姐姐写给长眠于地下的肖邦的信……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这让我从孩子们的小练笔中深切体会到他们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二)找准契机,扎实个性文字
  孩子们的写作热情也点燃了我的热情,我力求在每一课都找到一两个合适的训练点,引发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如《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这是一篇介绍书目的文章。在结尾部分,小作者勾画了自己想象中的鲁滨孙的样子,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却切合人物身份。我以此为契机,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插图,结合书中鲁滨孙生活的环境,从外貌到饰品,再到随身器物,来一个详细的人物肖像描写,还要加入自己的联想。我还鼓励孩子们试着写一写自己读过的小说中的人物。第二天,一幅幅鲁滨孙的“肖像画”诞生了。巧得很,练习三正好讲到通过多次朗读反复修改习作的方法,我借机教学生将自己的描写进行有顺序的修改。本次练笔,除了鲁滨孙,吴桐宇笔下《基督山伯爵》中的伯爵、夏梦妍笔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罗启睿笔下《陆小凤传奇》中的花满楼……一个个名著中的人物都跃然纸上。许诺同学干脆找来了朱德元帅的画像,对着画像直接描写,这次的作业真可谓热闹非凡啊!
  (三)关注人文,塑造个性思想
  《少年王冕》中有一句话:“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不错,读书是为了明理。而语文学习,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感悟生命、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是不可忽视的,孩子如果能在读懂一篇课文后,主动自觉地感悟人物的思想品格,而非贴标签似的概括文章中心思想,那么这比能写一手好文章意义还要深远。
  《船长》是世界文学巨匠雨果的经典之作。正值同年级的老师在我们班试上此篇目的轮教课,这位老师不仅讲了小说中短句的运用,讲了“一件事写一生”的表现手法,还特别在结尾处将船长“人在船在”“绝不会弃船而逃”的人格力量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这节课后的小练笔,每一篇都充满了浓浓的情谊,五六个孩子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诗歌来表达对船长的崇敬和怀念。一个伟大的灵魂深深地走进孩子们心中,“恪尽职守”这个词的含义也印到了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无独有偶,不久后,我们上到了《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陈忠实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借一棵柳树抒发出来。课堂上,老师以哲人般的冷峻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碰撞。这一课的小练笔中,许多孩子也像哲人一样思考问题,不仅恰当运用了“锻铸”“生铁铁锭的色泽”等重点词语,还展开了一幅幅饱含深意的画面:柳树的自述,柳树的重生,柳叶与柳树的对话,一位老人与一棵柳树的故事……学生已经可以将来自内心的深层次思考付诸笔端,并且让成人读后也为之动容。好的文章重在立意,这种独特的思想体验,不正是一篇佳作的灵魂吗?
  课文的“个性”,有效地点燃了学生小练笔的活力与激情。孩子们用个性的文字写信,写诗,填词,写剧本,写颁奖词……这是语言的舞台,字词句段粉墨登场,展现的更多的是孩子们领悟到的思想与人生,放飞的是孩子们语言的个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5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