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学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文练笔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融合了阅读写作两大内容。它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语言技巧。它实现了课文内容与写作练笔有效融合,既是检验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窗口,同时也实现了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目标。因此,对于随文练笔的现状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随文练笔 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和写时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外部世界的两扇窗口。在课堂中注重读写结合,教学学习过程中贯穿随文练笔是可行的。同时,我国小学语文教师普遍也有课堂随文练笔的习惯意识。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小学语文课堂开展随文练笔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
  一、开展课堂随文练笔的优势
  文章认为,随文练笔基于学生实际,以语文学习的需求为基础,开展读写相结合的教学途径,从课程改革开始,关于随文练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开展了。特技语文教师钱梦龙将随文练笔总结为“模仿、改写、借鉴、博彩、评析”等训练方法来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新课标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小学语文课堂开始更重视随文练笔,推广范围广角度多,教学探索注重从不同层面开展。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随文练笔形式内容较为丰富,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课程类型和课文题材都能见到随文练笔的应用。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从每个单元课文中挑选一至两篇课文进行精读学习,开展随文练笔。目前随文练笔的具体形式丰富多样,教师从不同角度开展练笔活动。例如,《小镇的早晨》可以从课文主题入手,学文中的“恬静”一词,悟文中“恬静”之境,写生活中的“恬静”之景,将“静”融入到生活之中。金明东《穷人》一课则是立足文本,通过“渔夫的心理也曾想到很多”的想象性写话来填补课文空白,增强理解。支玉恒《匆匆》则是从惜时角度写有关时间的格言。可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积累词句,练习字词迁移能力;或者从课文的写作方法切入设置情境实现理解练习;或是围绕课文的中心主题进行想象性扩写;或是补充课文文本。虽然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将随文练笔与阅读教学有效融合,锻炼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能力。[2]
  二、随文练笔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目前小学课堂随文练笔开展范围较广,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但其具体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一线教师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练笔具体内容缺乏针对性
  好的課前练笔设计,既能促进知识的学习吸收,也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反之则会限制学生的思考能力,形式化、死板地完成。因此,想要练笔达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内容的设计非常重要。但是实际教学中,练笔的设计缺乏针对性,内容选择并不注重联系文本,使得学生无话可说,只能凭借单纯地想象来完成,甚至会使学生失去练笔的兴趣。[3]
  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分析解读为主,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中往往因为偏重内容而忽视了文本言语的理解和应用对读与写的作用,因此在语文随文练笔的备课和设计时并不关注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学习。吴忠豪教授就此指出,目前我们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针对“文本解读”,其步骤过程为“初步课文”“分段讲读”“总结练习”,这种流程适合教学“讲课文”。这种模式下学生随文练笔效率较低,甚至有无话可写的现象。例如,五下《慈母深情》课文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环节:课文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把这个环节放在课文分析的最后,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通过对文章遣词造句情感表达的分析体悟了对课文主人公的敬佩之情,在此基础上开展随文练笔,达到了对文本情感写话迁移的目的。但是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中所描写的生活情景以及文章表达的极致母爱并没有很深刻的体验,在进行练笔书写时立足于自己有限的生活和阅读积累,话语表达客套且苍白无力,实际效果并不好。因此在练笔的教学设计环节,要注重言语形式,对课文的内容选择也应有针对性,选取恰当文章开展随文练笔。或者围绕主题进行表达,如薛法根《匆匆》一课教学中书写时间格言,或是从课文补白出发进行想象表达,如《穷人》一课对渔夫的心理进行揣摩。教学指向言语形式,备课中精心挑选练笔内容,为随文练笔课堂教学奠定基础。[4]
  2.教学目标偏重课堂理解,练笔教学落实难度大
  随文练笔考察学生综合能力,有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在熟练以后需要十五分钟左右来完成课堂练笔,而在开展随文练笔初期,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这势必会占用很大一部分课堂时间,因此教学中必须充分统筹时间安排。但在实际教学中,对课文的分析是大多数老师的课堂教学重点,真正实现课文“教”“练”结合具有一定难度,实际操作不强。总体来说小学语文课堂偏重对课文的理解,缺乏对言语学习的关注。[5]
  3.缺乏对课后练笔作业的批改和评价
  目前语文教师针对随文练笔,多数采用课后批改的方式,但是由于工作繁重等原因,对随笔的批改缺少具体评价,偶有为之,也是简单地从内容角度进行点评,层次少方向单一;再修改、再点评、展示交流等其他方式的评价就更少了。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对练笔的评价重视不足。
  参考文献
  [1]李桂珠.随文练笔——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8):31-63.
  [2]陈巧金.随文训练妙笔生花课文素材作文”的训练方式例谈[J].中国培训,2015(14):252.
  [3]任祥铁.随文练笔,练出习作中的精彩——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5(02):23-24.
  [4]魏小娜.读写结合的三种课型例析:以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4(07):4-8.
  [5]朱圣宏.立足文本指向浅谈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J].小学语文教学,2014(11):27-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