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瘦身”,让小学生的随文练笔“流光溢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文练笔是阅读过程中,结合相关内容巧妙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短平快”的形式,颇受语文教师的欢迎,但随文练笔随意不得,要克服随意而为的填补,减去错过时机的渲染,避免缺失引领的迁移,重视练笔的角度,提升练笔的温度,挖掘练笔的深度,切实提高随文练笔的有效性,让语文教学“流光溢彩”。
【关键词】减肥瘦身;随文练笔;流光溢彩
随着课改的深入,读写结合成为教学重中之重。随文练笔是阅读过程中,结合相关内容巧妙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短平快”的形式,或补充内容,或放飞想象……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充分发挥了课文的示范作用,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写作水平,一时间,随文练笔成了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研课中更是老师们的必备菜肴。可是,有部分老师不分青红皂白每篇课文设计小练笔,片面强调练笔次数,甚至,有些小练笔偏离文本,脱离生活情境,使得随文练笔越来越臃肿。笔者认为,当下应该为随文练笔“减肥瘦身”,只有充分研读文本,挖掘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才能构建随文练笔的高效课堂,使读与写获得双丰收。
一、减去随意而为的填补,重视练笔的角度
“随文练笔”是一种以读引写的训练方式,一些老师随便在课文里找一个“练笔点”就让学生去写,以为只要为学生创设写作的平台,多写多练就“水到渠成”、心想事成,如学完一篇課文,老师喜欢千篇一律让学生写“谁谁谁,我想对你说……”学生对这种单一、枯燥的练笔方式很容易产生思想的倦怠,敷衍了事的思想日益膨胀。如果教师能根据课文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随文练笔的出发点,就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有效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
1.让“观察”有序,先看后学再写
普遍学生不善于观察,缺乏积累,随文练笔时思维简单,表达不够精细。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插图直观形象,突出了某部分课文内容,色彩鲜艳、生动有趣,这些插图是进行随文练笔的好素材。教师指导学生有序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画中的意思表达出来,边看边说边积累,将随文练笔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插图画的是汉族人民和蒙古族人民相见的欢庆场面,课文只用了几句话描写:“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序、仔细观察插图,然后把图上的内容,如一部分蒙古人如何策马扬鞭飞回蒙古包传递喜讯,一部分蒙古人和汉人拥抱、握手,孩子们欢呼雀跃,每个人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此刻想什么,用语言详细描述出来。通过这一练习,使画面在学生头脑中灵活起来,把呆板的画面变成灵动的语言,逐步提升学生的观察水平、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与“倾听”相融,先听后思再写
“学会倾听”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有效的课堂从学会倾听开始,随文练笔的基础是良好的倾听,倾听体现了学生的专注,培养了学生快捷的思维。提高随文练笔的质量,首先是培养学生专注的倾听,听清楚别人说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内容,边听边用大脑对别人的回答作出反应,为随文练笔积累素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特产,课文描写生动,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是随文练笔的好范文,我播放小兴安岭相关的视频、图片,让学生抓住某一个季节,说说课文里没有写到的景色,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加以补充,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想象加以拓展,内容更加饱满,写出来的练笔内容生动、具体,效果明显。
3.将“表演”引入,先演后读再写
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学习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产生极大阅读兴趣的往往是那些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的课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到台上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小木偶一开始只有一个“笑”的表情,单一的表情会给小木偶带来了什么麻烦呢?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选了一部分学生戴上不同动物的头饰到台前表演,一部分学生当观众,一边听一边看着课文,看看同学的表演跟课文的描写是否一样,觉得不一样的可上台示范补充。学生情绪高涨,课文看得特别认真,表演特别的卖力,“润物细无声”学生充分感受到只有一个表情的小木偶委屈极了,对文本的讲解变得丰满起来。然后,老师抛出课堂练笔的要求:“孩子们,课文最后写到蓝鼻子小女巫把人类所有的表情送给了小木偶,小木偶遇到什么事会有怎样的表情呢?请拿起笔来写一写吧。”通过表演,文本变得立体生动,激活学生思维再进行练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减去错过时机的渲染,重视练笔的温度
随文练笔具有“篇幅小、时间短、形式多”的特点,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恰当把握随文练笔有效的训练时机,没有充分的朗读、没有细致的感悟,没有深入的体验,随意安排学生练笔,学生没话可说,半天才写出几个字来。这种失去温度的练笔只是一种形式罢了。那么,在当前的语文课堂,如何捕捉随文练笔的时机,通过渲染练笔的“火候”,从而提高练笔的温度呢?
1.于矛盾冲突处切入小练笔
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的初始阅读冲突和障碍,这是无法回避也是无须回避的,教师不必急于干预,无须马上表明观点,不妨把矛盾冲突点拿出来,进行一次小练笔,畅所欲言,缓解矛盾,扫除障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一课中,家境贫穷的父亲无意中抽奖,抽中了一辆奔驰汽车,可惜中了大奖的彩票是他帮同事代买的,他自己的那张没有中奖。经过思想斗争,他把汽车还给了同事。“父亲该不该把汽车还给同事库伯呢?”此处,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我抛出问题:“父亲面临道德难题,他心里是怎样想的,他的动作、神态是怎样的?他跟母亲是怎样说的?你认为他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在我的鼓励下,课堂上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双方据理力争,唇枪舌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写一写“父亲面临道德难题时的神态、动作以及心里活动。”时机到了,学生随文练笔达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抒写自然水道渠成。 2.于文本空白处切入小练笔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不少课文都有情节上的“空白”和跳跃,有意无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想象,补充、拓展,让内容更充实、更丰满,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创设了练笔的好时机,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教学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在余震中为大陆青年捐赠骨髓,“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如何克服困难抽取骨髓,课文没有详细的描写,此时,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引入练笔:“写一写在余震中,李博士和台湾青年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抽取骨髓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放飞想象,思维的火花被激活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一阵震动又来了,桌面上的器械有些被震得掉到地上,掉下了几块天花板,医护人员赶快捡起地面的器械进行消毒,趁着余震的暂停,李博士立刻把针头插入台湾青年的手上……有的说,手术室外面传来房屋倒塌的声音,隐隐约约传来人们的叫喊声,李博士、台湾青年、医护人员虽然心里牵挂家里人,担心家人安危,但他们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余震暂停的一瞬间马上开始了抽取骨髓的手术……由此可见,教师捕捉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激活思维的火花,充实留白处,让文本更饱满。
3.于心灵触动处切入小练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激起学生“心灵之泉”的水花,必须要善于捕捉文本中触动学生心灵的情感之外,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心灵碰撞、共鸣的过程,学生在文本语言的描写与渲染中,心有所想,情有所动,此时,让学生用心叩击文字,用笔传递深情。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那时生活困难,作者想买一本书,想得失魂落魄,他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想向母亲拿钱买书,他看到母亲工作极其辛劳“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作者被深深地感动了,学生也被深深地感动了,笔者动情地问道:“平时,你的母亲是怎样工作?怎样关心你的?你想到了哪些感动的事?”学生心中的记忆被唤起,静下心来整理思绪,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也渐入佳境,有了动情点,学生心怀激荡不吐不快,在情感的喷薄中疾笔书写,从而体验“如行云流水般”的写作快感。
4.于情景交融处切入小练笔
语文教材里有不少课文饱含丰富的情感,其情感因素萦绕在字里行间,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品味词句,学生的情感和文本情感一旦“水乳交融”,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磁场”。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文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教师创设情境,播放下雨的图片:“你们看,下雨了,嘘!轻轻闭上你的眼睛,用心听。”教师轻声朗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大门。同学们,你想想,秋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你会看到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二段:“大方的秋雨姑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图画般的情景,学生很快进入诗文优美的意境,感悟着诗一般的韵律,然后指导学生学习文本的句式,让学生领悟用上这样的描写方法,句子生动了,把美写活了。在此基础上,又以“秋天的雨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浓浓的秋色在她双手地变换下,五彩缤纷、精彩纷呈。秋雨姑娘会给谁送上什么好看的颜色呢?请发挥你的想象,按课文这样写一写。”以此为引子,进行思维拓展的训练和美文欣赏的补充,这种形式的训练,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文本情感的感悟,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给学生创设直抒胸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减去缺失引领的迁移,重视练笔的深度
教师“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许多老师喜欢让学生写小练笔,但写完之后就好像万事大吉,简单的一个分数,没有评价,也有些老师在课堂上读一下就算了,蜻蜓点水走过场,毫无“深度”可言,如何寻找教材中随文练笔的最佳突破口,搭建文本知识点和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桥梁,将随文练笔走向“纵深”呢?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佳作,教师可利用文本中精彩的表达方式,巧用技能迁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用笔诉说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读与写“相依为伴”,
1.活化形象,让练笔“生动”起来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最精妙的语言片段,唤起学生心中的形象,用语言把形象详细描述出来,再通过小练笔把形象丰满、生动起来,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如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最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课文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耐人寻昧。此时,教师自然地引出小练笔:“老太太一下子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她想对老汉说什么呢?”教师创设了自由倾吐的氛围,学生根据文本,放飞心灵,拓展表达,创新的火花也随之燃烧起来。这样的小练笔,将人物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打开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拓展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2.引发想象,让练笔充实起来
有的课文由于主旨和表达的需要,在叙说的过程中省略了某些内容,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的体验,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省略的内容进行想象拓展、补充迁移。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而且由于简短、易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了小男孩放鸟归园,课文写到列宁果然又看到了那只麻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唱,列宁看看灰雀,又看看小男孩,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教学结束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故事大胆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的续写练笔:“灰雀肯定不会告诉列宁它昨天去了哪儿了,小男孩听了列宁这么一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会怎样向列宁坦白交待事情呢?”这样的练笔设计,学生放飞想象,进行丰富、大胆的想象,真切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感悟诚实的可贵之处,释放童真,挥洒童趣,孩子的灵性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彰显起来。
3.还原意象,让练笔精彩起来
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文本中某些高度概括但又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调用平时的生活阅历,用小练笔描述当时的画面。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一课,文中“风餐露宿”一词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抽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风声、雨声、雷声、山泥倾泻声”,边听边结合日常观察大胆想象,孔子在拜师的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静听,想象孔子一路的艰辛,有的学生说:“路上刮起一阵阵狂风,孔子在风中吃干粮,晚上,他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他直接在草丛中睡觉……”有的学生说:“孔子长时间走路,鞋子都烂了,脚上磨出了水泡,他一瘸一拐堅持走路……”有的学生说:“下了一整天的瓢泼大雨,孔子全身湿淋淋的,他冷得直发抖,嘴唇发紫,道路泥泞,孔子走一步滑一步,小心翼翼往前走……”这样的小练笔,通过还原意象,让学生见象明义,立象尽意,既能深入课文,又能跳出课文之外,化“不可言传”为“款款流淌”的无限精彩。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克服随意而为的填补、减去错过时机的渲染,避免缺失引领的迁移,为随文练笔减肥瘦身,善于捕捉教材中练笔的切入点,重视练笔的角度、温度、深度,让学生用笔尖诉说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用小练笔演绎出大作文的精彩,有效的随文练笔定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金建霞.找准点,推促随文练笔精彩[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7(05).
[2]黄文霞.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J]..教学与管理,2017(11):39-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3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