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教学“五部曲”奏响新篇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古诗词教学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将对培养高尚思想情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具有重要作用。对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重点应立足于课堂教学,以古代诗歌为载体,努力将古代诗歌鉴赏的理论研究融入到现实的课堂教学当中,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针对这一理念,本文在诗歌教学中提出了五步曲:即“诵读感知——知人论世——文本解读——想象体验——文本还原”。
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探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2-0081-01
1.诵读感知
所谓“诵读感知”,就是先由老师范读或学生根据课本注释初步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一般可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查阅不理解的词语和典故的意思,然后找出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自由朗读几遍。因此,诗歌是感性的,所以,学习诗歌就要反复吟诵,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诗歌。例如,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时,具体设计教学时,首先教师配乐朗诵,在优美的旋律中带领学生走进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诵反复诵读,在朗读中自己把握七言律诗的节奏和停顿。其次,带领学生解读诗题,对题目的含义进行拆分解读,抓住关键词“酬乐天”、“初逢”、“见赠”,了解作者刘禹锡创作这首诗词的用意。接着,学生自由的读一读文下注释,在初步感知中通过对“巴山楚水”、“弃置身”的理解中了解作者的处境,也对颔联“闻笛赋”和“烂柯人”的两个典故有所了解,为下面了解作者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做了很好的铺垫。
2.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从初中诗歌教学的角度,“知人论世”介绍作者概况以及和文本密切相关的文史知识、写作背景对学生更进一步的走进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诗仙李白的诗歌之所以有大量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篇章,这与他所处的盛唐时代密切相关。盛唐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使盛唐文人有着积极、活跃、自信的人生态度,因此他的山水诗歌大力表现了人的自豪、人所创造的奇迹,他的诗歌也以豪放俊逸的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了他的人格追求。与之相比,杜甫可被称为苦难的诗人。他经历了“安史之乱”,见证了大唐的由盛转衰,目睹了百姓的离乱与漂泊,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沉郁与凝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疾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痛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字字句句饱含着一位诗人忧国忧民的广阔情怀,这样的情思也在那个时代的衬托下越发震撼人们的心灵。时代造就了归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家,唐代的鼎盛与衰落造就了“诗仙”和“诗圣”的产生。以作者创作时代的把握为基点,我们就会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所深蕴的内涵。
3.“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怀。因此,古诗歌的文本解读一定要贴近学生——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文化积累,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例如,学习杜甫《望岳》一诗时,在前面“诵读感知”和“知人论世”这两个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是杜甫在青年时期登上泰山所创作,描写的是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雄伟的特点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理性认识走向感性认识,紧扣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在炼字中扣住“钟”“割”这两个字,从修辞角度、想象中的描绘画面等环节,去感性的感受泰山的美,泰山的伟,我想只有经过这样感性的认识,才能有深入骨髓的透彻。而尾联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作为流传至今的名句,仅仅会背,仅仅知道这是表现泰山的高大雄伟又是远远不够的。不过,此时经过前面一步又一步、一层又一层的铺垫,读懂杜甫青年时期的那份凌云壮志就极为简单,学生的心中也早已有了这份共鸣。
4.想象体验
对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情景,让学生有“设身处地”之感,这样一定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记忆。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时,我们就可以根据这首元曲本身的特点: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请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幅秋郊夕照图。在具体描绘时,学生就会特别关注“枯”“老”“昏”“古”“西”“瘦”這些修饰语,自然就能感受到这幅画面的冷清、凄凉之感。同时,自然疑问也随之产生,为何写“小桥流水人家”这一格格不入的幸福温馨场景?在同学们的共同探究中,“以乐景衬哀情” 的这一写作手法也就水到渠成的生成了。诗中的主人公——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文章的主旨不言而喻。学生走进情境中,自然就能体会到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的诗人,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那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以及现实中困窘潦倒的一生。
5.文本还原
“文本还原”是指在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歌意象组成的画面和情节还原出诗歌的原文,也就是一种在联想和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我想建立在前面四个步骤的学习基础之上,学生背诵这首诗也就“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了。
6.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的这几个步骤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好诗词,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教师针对具体的学情,或示范,或答疑,或点拨,或讲解,或引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吃透文本,尽可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意境,融会贯通,成竹在胸。因此在诗歌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设计好的各个环节必须“放”得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想,在这样的探索之下,我们的诗歌教学一定会迎来新的篇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0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