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初中物理概念课的流程与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系统的基石,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文从物理概念的含义入手,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例,重点讲述了物理概念课的授课流程和教学基本策略,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课教学策略——概念关联策略。
【关键词】概念课;流程;策略;概念关联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163-02
按照新授课的主要内容,初中物理课可分为概念课、规律课和实验课,其中概念课所占比重最大。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系统的基石,只有学好物理概念,才能进一步学习物理规律。因而,概念课的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同时,物理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概括性,而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概念课的教学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
一、什么是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关于物理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1]。物理概念课的教学,应当牢牢建立在带领学生探索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的目的上。学生只有充分经历了概念建立的过程,能对概念有清晰、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求概念课的授课流程必须科学合理。
二、初中物理概念课的授课流程
一堂物理概念课的授课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体验为先。
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接受事物倾向于以感官接触为先,思考问题以生活经验为据。因而,创设良好的情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笔者在“浮力”概念教学时,第一个环节就是“感受浮力”。让学生将乒乓球压入水中,体验手指的感觉。然后让学生讲一讲,在生活中哪些现象有类似的感觉。这样的活动会让学生感觉物理概念离自己的生活很近,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思维加工,形成定义。
概念课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充分的培养,这要求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即给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多的原材料,这样学生才能从诸多情境中探寻“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最终形成概念的定义。
例如“力”这一概念的教学,笔者首先让学生罗列多种多样的力学情境,将这些情境分类板书在黑板上,如表1所示。再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抽象概括,提取出共同因素板书在第一行,最终形成力的概念。
表1 力的概念课板书
〖HTSS〗〖BG(!〗〖BHDFG1*2,FK5,K5。2,K5F〗物体〖〗作用〖〗物体〖〗效果
〖BHD〗马〖〗拉〖〗车〖〗车动了
〖BH〗手〖〗接〖〗篮球〖〗球停了
〖BH〗手〖〗压〖〗气球〖〗气球变扁
〖BH〗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动了〖BG)F〗
3.基础练习,加深理解。
在经历了思维加工之后,学生对概念形成了定义,但对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刻。所以,在形成概念之后进行基础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后,笔者紧接着出一道练习题——生活中是否存在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比如打出一拳没有打到人?学生们对此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平息了争论,同时对力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4.联系实际,实践应用。
新课程标准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2],概念的形成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想办法将物理概念融入生活。
例如惯性、浮力、压强等概念的教学,在概念形成之后,让学生尝试解释生活现象,对于丰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物理概念课的基本策略
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很多,对于概念课而言,概念转变策略是首选的策略。这个策略具体包括认知冲突策略和“脚手架”策略[3],其理论基础来自建构主义。笔者认为,还有一种策略也十分重要,即概念关联策略。
1.认知冲突策略。
错误或片面的前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初中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接受,而认知冲突策略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利器。教师在概念课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最终将错误的前概念转变为正确的概念。
例如,笔者在《物体的浮与沉》这节课授课时,了解到不少学生有一个片面的认识,即认为重的物体浸在水中会下沉,轻的物体会上浮。于是笔者在课堂一开始时,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作为引入。
笔者展示一根蜡烛和一枚回形针,问学生哪个轻哪个重,然后将二者一起浸入水中,结果蜡烛上浮,回形针下沉。这表明重的物体可以上浮,轻的物体也会下沉。这个实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续教学目标的达成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脚手架”策略。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授课必须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中物理概念的学习是从已知概念走向新概念的逐步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原有认识中可以利用的基础,进行恰当的铺垫,以帮助学生最终形成新概念。
这个策略的运用,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速度概念的建立。教师创设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引导学生回顾如果路程相同或者运动时间相同时怎么比较运动快慢,使学生找到解决冲突情境的方法,最终形成速度的定义。
3.概念关联策略。
物理学的概念不是孤立的。无论用“属种定义法”“比值定义法”还是“乘积定义法”定义出来的概念[4],都和已有概念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要求教师在教授概念时,必须时刻关注概念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構建知识网络的意识。
例如,在“浮力”这一概念的授课中,必须要同“力的概念”建立关联。笔者在“感受浮力”这一环节之后,立即让学生明确浮力也是一种力。如此一来,学生自己就明白要研究浮力的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浮力的三要素等问题。这种概念之间的关联,不仅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网络,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结语
一堂高质量的课,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最终评价标准。所谓教无定法,学情不同,概念课的授课流程和策略选择就可能不同。我们只有结合实际,灵活调整授课流程,因地制宜选择策略,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让物理概念真正地深入学生心中,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
[4]张有光.谈中学物理概念的几种定义方法[J].江苏教育,1982:34-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1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