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析乡村体育器材的开发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但由于乡村学校体育器材的不足,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为此,笔者从“安全性、一物多用、变废为宝、因地制宜、突破难点和关注差异”六个方面例析体育器材的开发与创新,并分析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旨在丰富体育课堂,推动乡村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关键词:例析;乡村;体育器材;开发与创新
  一、守住底线,遵循安全性原则
  案例1:在1节水平二(四年级)的实心球课中,教师用废旧的报纸包住2个垒球,然后用胶带缠紧,制作成了两个简易的“实心球”用于双手头上向前投掷实心球的教学,该做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安全性,降低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剖析:体育器材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学生受伤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器材,由于它们的质量重或形状尖,如:实心球、铅球和标枪等,对于低年级学生或者初学者来说,在教学中很容易发生教学事故。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自制一些器材,比如纸棒、纸球、小沙包等作为辅助器材,帮助学生感知动作技术结构、掌握运动技能,又能提高了课堂的安全性。
  二、一物多用,厉行勤俭节约
  案例2:在1节水平一(二年级)的50米快速跑课上,教师在课的准备部分引导学生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携带着报纸进行各种跑的练习;在基本部分,教师又带领学生用废旧的报纸完成了“顶风送信”、“抓尾巴”(用纸条作“尾巴”)等游戏。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让学生坐在报纸上,跟着音乐的節奏进行了放松。
  剖析:在体育教学中,提倡一物多用和“简约体育”的教学,能用轻器材就不用大器材、重器材,能用小场地就不用大场地[ ]。教师用废旧的报纸贯穿课堂的始终,既有效创设了多种学习情境,又引导学生体验了运动的乐趣,提高了学习动机水平。
  案例3:在水平一(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中,一名教师利用报纸作为常用的器材贯穿到整个学期的体育教学中。如:在《跳跃与游戏》单元中,教师利用报纸进行了“渡河抢险”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跳跃的练习;在《跑与游戏》的单元中,用报纸设计了“顶风送信”、“抓尾巴”等游戏,发展了学生快速奔跑的能力;在《投掷与游戏》的单元,又设计了“比比谁折的飞机飞得高”的游戏,发展了学生投掷的能力;在《体操与游戏》单元中,让学生把报纸夹在下颚与躯干之间,以此来纠正学生前滚翻不低头的错误动作,在学习肩肘倒立时,让学生用两只脚夹住报纸,来纠正学生易分腿的错误动作;在其他单元教学中,教师又同学生一起用报纸做成“足球”、“排球”和“保龄球”等简易器材,便于体育教学。
  剖析:农村学校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实用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的正常实施[ ]。笔者自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乡村学校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深知体育器材的不足是乡村学校体育的短板,笔者相信好多乡村学校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报纸(或者废纸、广告纸、包装纸等)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多数人用完之后就扔掉了,而案例中的教师对报纸进行了开发与创新,并运用到体育课堂中来,此举既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动作,又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这种把废旧的东西一物多用,既可以继承中华民族节俭的传统美德,又可以弥补乡村体育课堂器材的不足。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在开发与创新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功能时,首先要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和了解学生;其次,要考虑提高器材的实效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功能和效用。
  三、变废为宝,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案例4:有的乡村教师会把打破的三大球吊起来做“摸高标志物”;用断了的拔河绳作攀爬绳用于学生的体能训练;把废旧的羽毛球去掉毛后,涂上各种颜色,作为标志物;用丢弃的矿泉水瓶填满泥土或沙子后配合木棍或者废旧的PPR管子作为哑铃、杠铃等健身器材;用废旧的轮胎制作“摇摆桥”、“山洞”和“壕沟”等,用于各种情境教学。
  剖析:体育器材是消耗品,经常使用就会损坏。对于损坏的器材,有的人会把它们扔掉,而有的人就会别出心裁地变废为宝。笔者认为,当学生面对着装着沙子的可乐瓶当作保龄球、柳藤制作的呼啦圈、将小垫子半折叠起来作为障碍跑中的“矮墙”、把小垫子摊开平放在地上作“草地”、把羽毛拍的线剪光做成球门,把毽子当蹴鞠等新式器材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体育课堂中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一起变废为宝,用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合作能力,创新性地去制作一些简易器材或对一些破损的器材进行二次回收再利用。
  四、因地制宜,利用乡村环境资源创生场地与器材
  案例5:一位乡村教师利用学校土坡进行体能训练;利用学校周围小树、小溪做障碍跑练习;利用大树做攀爬练习;利用田野、山地进行越野跑练习。
  剖析:笔者认为,乡村体育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地去开发乡村特有的一些资源,如小溪、田野、树林和山地等,以此来丰富乡村孩子们的体育课堂。在开发之前,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五、突破难点,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案例6:在实心球的教学中,教师在实心球上绑上一定长度的绸带,当实心球抛出后,飘扬的彩带便于学生观察球飞行的弧线及速度,以此来攻克难点:出手角度和速度。
  剖析:投掷练习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容易疲倦。初学者对于出手角度与速度没有一定的概念,但是飘扬的彩带勾勒出了实心球的运动轨迹,让转瞬结束的运动历历在目,学生很快能够领会到出手的速度与角度对于投掷成绩的影响。
  六、关注差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案例7:在实心球的教学中,有的孩子扔得远,有的扔不远,这是由于每一位孩子在性别、体育基础、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扔得远的学生即便不用尽全力也能够扔到最远处,扔得不远的学生即便尽全力也不能扔到最前面。一位教师就这种现象,根据学生的成绩,自制了三种重量不同的“实心球”,让学生进行练习。
  剖析:案例中的教师开发与创新了三类不同重量的实心球,不仅关注着“普通”的学生(中等水平),还关注着体育成绩差和成绩好的学生,此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信心。笔者认为,“一刀切”的教学其结果就是导致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这显然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精神相违背。
  体育器材的有效开发与创新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当器材成型后,我们还要进行反复地试验,在验证它们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后,才能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曹卫星.夯实基础,强化监测,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N],中国教育报,2014(7).
  [2]郭立勇.学校体育器材资源自主开发的四种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0(8).
  作者简介:姚尧,男,1989.02,汉族,江苏徐州,本科,二级教师,体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