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m and Zip——让课堂生动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介绍Zoom and Zip在PEP小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即让课堂生动起来。本文将要探讨Zoom and Zip 是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的,以及英语教师如何充分利用“Story time”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生动;有趣;课堂生成
我县2011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PEP小学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书中的卡通形象Zoom and Zip也丰满有趣,为日常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鲜的元素,深受学生的喜爱,也让课本故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一、形象活泼,学生喜爱
小学英语课本中一直不乏各种令人深刻的人物、动物形象,他們形象饱满,充满趣味,常常伴随我们度过整个小学阶段。尤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小学英语课本上那对可爱的同桌---李雷和韩梅梅,他们伴随着我度过了整个小学英语学习生涯。如今Zoom and Zip的出现也在影响着现在的孩子们认真地学习英语。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憨态可掬而粗心大意的小熊Zoom和活泼可爱而机敏好动的小松鼠Zip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把孩子们带入美妙的英语世界中。
二 、贴近生活,情景再现
(一)故事贴近生活,易于课堂生成
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课本中的Zoom and Zip为学生带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实现知识的再现。课本中的“Story time”专栏就是结合各单元主题围绕Zip and Zoom这对好友的日常生活场景而编写的卡通故事,是教材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材各部分内容相互补充,融为一体。
(二)故事情节生动,语言幽默风趣
好的故事要有好的表演,Zoom and Zip这两个敬业的小演员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富有机智感、幽默感和戏剧性的表演,符合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给老师和学生们带来了笑声,特别是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结尾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故事讲述了Zoom拿出精心地制作的木偶小兔子玩耍,正当他玩得起劲的时候,木偶却挣脱了操作杆跑走了,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这个故事的结果很富有戏剧性。两位小演员的表演惟妙惟肖,总是能把各种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语言幽默风趣,总能给孩子们带来笑声,声音也各有特点,和小学生的声音很接近,易于学生模仿。
三、共同参与,让课堂生动起来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符合全体学生的语言情景。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阅读目标为: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因此,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理应受到重视,也应逐渐渗透和运用基本的阅读策略,激发小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使其具有初步的英语阅读能力。
四、课堂生成,初见成效
虽然Zoom and Zip在故事中只是以对话表演的形式出现,但我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会推举长得比较憨厚的某位同学扮演Zoom,他们觉得他很像Zoom,会表演得比较好;有的学生在表演的时候竖起两只手在自己头上,或者露出两颗牙齿,把自己当作Zip;有的学生还做了头饰,模仿小动物的语气,饶有兴趣地表演起故事来,即使学生有时候表演得不十分完美,甚至演错了角色,说错了句子,我也会给学生感谢参与的鼓励语,因为这至少表明学生在积极听课、踊跃参与。于是,即使“Story time”是每个单元最后的学习内容,但却能生成十分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了逼真实效的情境教学。
五、放眼未来,我的构想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北师大英语培训班的培训交流,收益颇丰。在参观海淀区田村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时,了解到他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排演一些英语课本剧,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这些课本剧可以是书本上有趣的小故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在喜闻乐见的趣事,总之,一定是孩子们所喜欢和容易接受的。如果能在我们班级适当开展类似的活动,是不是对孩子们学习英语有更积极的促进作用呢?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续编“Story time”中的故事,看看孩子们有自己怎样的想象力和表演力,如果续写得好,还可以排演成课本剧展示出来。
英语教学的有效实现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构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校的积极支持,还有教材的适应,修订后的PEP教材无论是在选材上、结构上,还是实效上都是积极的,而“Story time”中的Zoom and Zip作为两个可爱的卡通形象,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最亲密的学习伙伴,有了他们,小学英语课堂必将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2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