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体育教学中“以生为本”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和实施课堂教学,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未能转变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的进程。因此,本文是以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广大的教育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体育教学 生本化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6-0026-02
新课改实施多年以来,始终以“以学生为中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以生为本,面向班级所有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潜在发展性出发,关注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能力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进步和发展。但是在现实教学中,部分老师不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违背了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和核心理念。因此,本文是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分析其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1.小学体育教学案例描述
持轻物侧向投掷作为小学二年级投掷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正确的投掷技巧,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敏和上肢力量,为以后的学习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一次侧向投掷教学中,笔者先安排学生在准备活动中做“打纸炮练习”,通过该练习达到热身效果,并且为主教材内容做辅助练习。在此练习中,有两个同学将“纸炮”改为“掷飞机”,考虑课堂常规和安全因素,笔者对两位同学进行了批评。在主教材内容中,笔者先进行动作讲解和示范,并安排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徒手模仿练习。徒手练习结束后,笔者安排学生面对面间距15米进行投掷练习,并对练习进行巡视指导。随后,笔者要求学生将纸球投掷过学校的绿化小树,目的在于练习投掷高度。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比赛,要求学生投掷纸球过6米线。在练习过程中,同学甲跟乙在对话。同学甲说:“我可以投的超过8米(实际上他只是比其他同学投掷地更远)。”同学乙说:“太难了,无论我怎么努力也投不到那么远。”笔者不假思索的对学生说:“保持安静,多练习,你说话就能投的更远了吗?”最后,在个别学生投掷动作展示和教师點评
后结束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2.持轻物侧向投掷教学分析
在本堂教学课中,笔者从准备活动的“打纸炮”练习开始,为主教材内容的学习起到了较好地辅助作用。在主教材学习中,笔者通过先讲解示范后再进行徒手练习,再逐步过渡到两人一组用掷纸球过一定高度的方法来解决出手角度问题,最后再进行小组间的远度比赛来达到巩固技能的目的,教学手段环环相扣,教学难度逐渐递进,有利于学生熟悉并掌握该学习内容。但是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做法,具体教学现象如下:
(1)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整节教学课中,教师按部就班的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课堂教学氛围较为压抑,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受限,师生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学生在准备部分中改掷纸飞机的创意做法以及主教材掷远比赛中的对话和表现没有得到教师的思考和有效引导,反而受到了教师的不合时宜的制止和批评。此时,教师应该立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事件,准确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行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之间共同探讨影响纸团远度的因素,同时,教师可以发挥个别掷远同学的优势,让他们成为教师的小助手来帮忙小组同学一起学习,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探究、互助的学习环境。
(2)教学方法标准化
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因素,二年级的学生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注意力难以集中。笔者由于课前没有认真地做好教学预设,对课堂中出现了学生将“纸炮”改为“纸飞机”的突发性生成情况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计划。笔者为了快速解决这一突发情况,要求学生再次将“纸飞机”改成“纸炮”。为解决学生投掷角度问题,笔者利用学校绿化带树苗作为学生投掷出手高度要求,多数学生的投掷角度问题得到了有效练习。在实际教学时,笔者忽略了部分个头较矮的学生,整齐划一的绿化带高度有助于高个学生的练习,但是同样高度的绿化带显然是不适宜个头较矮的学生练习。笔者发现这个问题后虽然及时进行了调整,由于时间耽搁的原因,他们的练习效果明显降低了许多。
(3)学习评价内容的单一化
为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将整节课的关注点放在技能学习方面,缺少了对学生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关注,导致学生乙在练习中表现出气馁的状态。听到了学生之间的对话,笔者不但没有对学生乙的精神状态进行安慰,反而对他进行了教育和批评,同学乙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
3.构建“生本化”体育课堂的基本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课堂之中,教师处于教学主体地位,学生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对象。在这种教学关系下,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转变课堂中的角色为引导者、指引者、观察者和协助者。只有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够摆脱教师的思想束缚,更加积极主动地同身边同学一起合作学习、探索发现活动中的问题。意识先于行动,理念指导实践。因此,教师需要及时更新现代教育观念,认真学习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刻苦专研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
(2)充分研究学情,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方式是将教师讲授的内容同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进而形成个体知识结构的完善和丰富。而班级中的学生来自社会不同的家庭,他们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形式、思维方式、生活阅历和个体气质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需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和分析,了解每一位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兴趣倾向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宜每一位学生的教学要求。只有这样做才能够避免“吃不饱”和“跟不上”的学习状态,使得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操作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呈现螺旋式上升,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间的共性创设不同的学习小组,这样可以减少同一小组内学生之间的意见分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安排不同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的学生形成小组,为学生创设活跃多样的交流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关注学生对话,学生发展评价综合化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边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有交流就有对话。对话的目的在于沟通,正是在师生对话、信息沟通和思想碰撞的互动中,学习者的求知欲望、探索冲动和学习热情才得以激发和唤醒。在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出现教学活动中“满堂讲”、“细细说”的现象,生怕学生不能理解他的教学内容,并且不允许课堂中出现与他的思想不一致的看法,导致学生听不懂不敢问,听懂了不敢说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认真聆听学生之间的对话,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对话的目的和意图。根据学生的对话内容有选择性的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究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教学目标,将课堂“归还”于学生。此外,教师应该辩证看待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不能把教学内容的达成度作为衡量学生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先前条件、现实表现和可预测性情况从三维目标观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于学生任意一点的进步都应该及时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4.结语
“以生为本”的体育课堂构建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实现新课改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探索合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探索开放的教学氛围,积极实施“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童国嘉.生本化:现代课堂教学的意识自觉[J].教育纵横,2006(02):40-42.
[2]童国嘉.“生本化”课堂教学的理念探析和实践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7,3-5
[3]王富平.新课程评价的生本化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5(01):31-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8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