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案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案例,是课中能够反映一定的主题、具有研究與交流价值的一个教学环节或片断。笔者在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强师工程)教育科研课题一般课题《案例教学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小学语数英课堂教学为例》(2018YQJK011)的指引下成立了《善用“案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的校本课题。本课题中的“案例”是以微课作为主要辅助手段,教师把新授课中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上传到“教育人人通”微信公众号和“乐学园”网站(http://www.renrentongedu.cn/)供学生课前课后观看。
在“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单元的教学中,老师为了让善用“案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在课堂落地,使其更精细和具操作性,就尝试重新明确和疏通逻辑步骤,认真设计操作程序,严格按善用“案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精神组织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一、自主预习知概貌
常规教学模式一般不太重视学生的预习,学生是否从事预习显得不重要。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导入来让学生开始接触新的学习内容,这样,很多学生课前预习的意识和习惯就无法养成。善用“案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自主性,极为重视学生自主预习的意识与习惯的培养。鉴于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这种预习不是漫无目的的,每一课都给出明确目标,有确切的要求。首先,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和教学详解中要学习的章节,针对知识点,在教材上圈圈点点,明确本次课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点,并尝试利用己有的知识积累去理解、同化新的内容,实现新知识的自主构建,形成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看能否提出自己对新知识的疑问。同时,我也提议学生可以使用“教育人人通”微信公众号和“乐学园”网站的教学资源,通过观看微课,看看是否能解决在预习中弄不明白的知识点。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这一章节的学生自主预习,笔者就明确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通读课文,划出重点,弄清几个基本问题:第一,加、减、乘和除法各有什么运算定律。第二,如何判断一道算式该使用什么运算定律?第三,使用运算定律的好处是什么?与以前所学的四则运算有什么异同?老师知道知道只有明确的要求,学生的自主预习就是方向的,不会无所用心,没有重点。课前的自主预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概貌,并把新知识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发生勾连,以在头脑中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课“前”试练明应用
课“前”也就是指上课之前在家里预习的时候,要求在自主预习之后,自己独立试做新课后的做一做。这个过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能力、基础的厚薄程度和个性的差异,不强求一律,允许学生出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在试做结束时,老师要求学生记下自己无法完成的作业,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不做“硬性”规定的“前练”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对如何应用新知识形成一定程度的意识,尽量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这样学生就不会把课前的自学和紧接的“前”练当做负担,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实现从“学”到“用”的自然迁移。针对“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这个单元,课“前”试练的内容都是简单的运算定律的应用。例如:(25+68)+32=25+( + ),130+(70+4)=130+( + );108×75=75×( ) ,125×(8×40)=125×( ) × ( ) ;还有一些是有关乘法分配律的判断题 。由于预习时学生们都能按照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而且“教育人人通”微信公众号和“乐学园”网站的教学资源也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因此这些比较简单的练习正确率还是很高的。
由于课“前”试练难度不大,学生完成得比较轻松,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觉到了新知识的“威力”和自己的能力,获得了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自学预习的热情也就比较高涨。
三、课中点拨解疑惑
紧接着课“前”试练的是“课中点拨”环节。这个教学环节首先安排和组织学生对预习和课“前”试练情况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然后老师针对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本次课时的重难点进行点拨和讲解。具体开展如下: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和新授课前组织学生汇报“自主预习”和课“前”试练情况,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困惑之处,再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进行有目的的教授,以便更好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这一章节中,老师通过学生们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他们比较困惑的地方有两点:第一,脱离了情景之后,如何在算式中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地算理。第二,乘法分配律和四个数连乘很容易混淆。针对学生们的困惑,老师在新授课中重点对其进行讲授。在算式中理解乘法分配律,老师从乘法的算理入手,如:25×13+25×27=25×(13+27)=25×40,理解为13个25加27个25等于40个25;101×99-99=99×(101-1)=99×100,理解为101个99减1个99等于100个99。通过结合乘法的算理去理解乘法分配率,效果不错,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提高了。而从教授加法交换律的时候,老师就明确整个算式中运算符号决定你使用哪种运算定律,而数字的特点只是告诉你是否需要使用该种运算定律。由于有了正确的判断依据和理解方法,乘法分配律和四个数连乘很容易混淆的情况也迎刃而解。
通过“教育人人通”微信公众号和“乐学园”网站的微课辅助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老师根据学生预习和课“前”试练所反馈回来的情况,有目的地实施有效的教学,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学生经历自主预习—存疑困惑—点拨解惑—自我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主预习带来的好处,从而能更自主地参与到自学当中,周而复始,良好的预习习惯有望养成。
当然,在实验善用“案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发现这一模式并不适用所有的数学课型和教学内容,对成绩差异比较大的班级效果也会打折扣,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会比较吃力。所以,善用“案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万能的。如何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完善此一教学模式,使数学教学变得更为高效,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进一步的思考总结。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强师工程)教育科研课题一般课题《案例教学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小学语数英课堂教学为例》(2018YQJK011)的指引下成立了《善用“案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的校本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9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