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适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对云南省某高校学生的大学适应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共回收1003份有效问卷,通过对体育锻炼频次总体较高的体育生和体育锻炼频次总体较低的非体育生的大学适应总分和各维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体育锻炼频次更高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大学适应在总分和各个维度上都显著性好于体育锻炼频次较低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体育锻炼对于提高男生的大学适应更具显著性;(3)体育锻炼对大学适应的影响具有持续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体育锻炼对大学适应的积极影响作用,对鼓励高校学生以及高校管理者通过丰富体育文化生活来促进大学适应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体育锻炼 大學适应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3(a)-0240-02
大学适应是一个多维度、多角度的概念,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大学这一特殊环境中所面对的生活上、学习上、人际交往上、人生目标规划上、健康维护上等多方面的适应状况表现。其本质上属于个体社会化的范畴[1]。大学阶段是个体进入社会前身心发展、知识储备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个体面对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准备期,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不仅影响其在大学的发展,还会对其步入社会后的工作生活产生深远影响[2]。因此探寻大学生的大学适应正向影响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的健康定义中指出:“健康是指不仅没有疾病,而且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中可以得知社会适应是衡量个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一环,而大学适应又属于社会适应的一种,所以可以从促进健康的角度来对其展开研究。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是一种促进健康的常用手段,并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3,4],能够积极改善大学生的情绪[5,6],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7,8],但是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适应的具体影响状况的研究还是很少,所以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某高校体育生与非体育生的大学适应对比分析,实证研究体育锻炼对大学适应的具体影响情况,为提升高校学生的大学适应开拓新的工作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云南省某高校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测量工具
主要采用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方晓义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hina College Student Adjustment Scale,CCSAS)[9],该量表一共有60个项目的测量,包含七个维度: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大学满意度,每个维度各题都采用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五级计分,综合得分越高。
1.3 统计处理
回收的数据通过SPSS 23.0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主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描述
问卷发布后,共收到1003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445人,女生558人,体育生451人,非体育生552人,大一384人,大二348人,大三148人,大四123人。
2.2 大学适应总分及各维度对比
通过对受试大学生的总分方差分析得知,体育生的大学适应显著性高于非体育生(P=0.00<0.05)。且在大学适应的各个维度上都显著性超过非体育生(P=0.00<0.05),说明在整体上,体育锻炼与学生的大学适应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2.3 大学适应的性别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定可知,体育专业男生的大学适应总分显著性高于非体育专业男生(P<0.05),并且在生活和学习两个维度也是显著性高于非体育专业男生的(P<0.05),而在其他五个维度上,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虽然在大学适应的总分上,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女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生活、人际、学习三个方面体育专业女生是显著性高于非体育专业女生的(P<0.05),而在其它四个维度上,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 大学适应的年级差异
通过对各个年级的体育专业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适应平均分总分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在各个年级上,体育生都高于非体育生,并且其年级总分均值走势是截然不同的,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适应是一直下降到大三才开始回升的,而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适应是从大二年级就开始逐步回升至初始状态的,并且其浮动变化比较小,各年级之间的差异并没有非体育专业学生大;再通过独立样本t检定,可知体育生在各个年级上都是显著性高于非体育生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体育锻炼频次更高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大学适应显著好于体育锻炼频次较低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并且与之相比,拥有更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大学生活能力、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择业能力以及对大学有更好的满意度。
(2)体育锻炼对于提高男生的大学适应更具显著性。总体上,体育专业男生的大学适应显著性好于非体育专业男生,并且在生活和学习这两个维度尤为突出。而在女生中,虽然不存在总体上的显著性差异,但是在大学生活适应、人际适应与学习适应这三个维度上,体育专业女生都是显著性优于非体育专业女生的。 (3)体育锻炼对大学适应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在各年级大学适应总分均值的比较当中,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适应趋势从一年级开始就是逐年下降的,直到大四,才逐渐回到大一刚刚进入新环境时的一个适应水平,而体育专业学生虽然在大二年级大学适应降低了,但是也是在大二过后,就不断地回升,直至回到最初的水平。虽然说两个群体的大学适应性与所在年级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但是在总体趋势上,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适应都是要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
3.2 建议
(1)鼓励学生积极投投身于体育锻炼,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爱好形成终身体育的健康观。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学生活,其有更多的自主空间,课业学习也不再单纯性的是其生活的全部,鼓励学生多多参与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其强身健体,更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在校生活,提升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时对拓展他们的交际圈、增强自信心、积极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对以后的择业都有积极作用。
(2)丰富大学体育课程,积极鼓励体育社团的建立,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由于一般开设的公选体育课课程时间短,课业任务重,学生选课人数众多,容易造成一学期下来许多同学并没有学习到什么实际技能,对于强调实践性的体育课来说,这种学习结果很不理想。所以增开体育项目课程的同时,积极支持、引导体育社团的成立,是一种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大学适应性的必要举措。
(3)关注性别差异,进行针对性引导。通过研究可知,在男生中,大学适应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女生中的差异并不明显,只存在部分大学适应维度间的差异。因此在鼓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除了加强引导男生参与,还要注意结合女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增加体育锻炼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女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更大程度的改善整體大学生的大学适应状况。
(4)关注各个年级的大学适应状况,提升整个大学阶段的生活、成长品质。区别于现阶段关于大一年级新生的大学适应研究热,本研究发现,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大一年级新生的大学适应均分是最高的,反而是二、三年级的大学适应相对较低,所以关注整个大学阶段各个年级学生的大学适应,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大一新生,是极其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高屹.国内大学适应研究的现状和问题[J].社会心理科学,2011(4):16-20.
[2] 曾竞艳.国内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15-118.
[3] 刘岩,曲可佳.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程度与人际适应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7(5):113-116.
[4] 钱江,刘行.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大学生社会适应力为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28-229.
[5] 李焕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情绪状态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1):80-84.
[6] 朱风书.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剂量关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32):125-126.
[7] 罗峰,赵亮,辛阳.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3):187-188.
[8] 刘立新.体育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特征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1):83-88,100.
[9] 方晓义,沃建中.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2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