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思品课中的法制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思品课中,从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去找好教材法制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浓厚兴趣;恰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架起现实生活与法律常识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关注社会热点,通过学生对现实事件的讨论和发言,使学生明辨是非,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吃透教材;创设情境;关注热点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057-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良好品德”,简单的说就是要遵纪守法。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而在现代社会中,未成年学生的道德和法制素养缺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它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呢?
  一、吃透教材,抓准法制教育渗透点
  小学思品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从个人成长到家庭生活,从学校活动到社区服务,从国家建设到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备课时,要从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去找好教材中法制教育的切入点,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找切入点既要符合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要紧密结合教材知识,做到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法制教育的意义和效果。
  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绿色日记》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中,体现的课程标准和要求就是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法制学习兴趣点
  小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助于转化道德行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所以,在思想品德课中恰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架起现实生活与法律常识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创设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各种情境,是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推动学生品格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媒介。
  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單元《我的绿色日记》,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探究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知道人们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明白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初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调查活动与思考,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达成目标,以《活动四 天空是什么颜色》为示例,可通过设置情景导入、实践观察、争辩赛、问题讨论、完成绿色日记、课后社会调查等六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的相关条文,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发展经济须遵循法规。
  又如,教学《诚信是金》一课,要求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诚信方面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诚信的成语或典故等,从而引出我们讲诚信的原因之一:是传统美德。接着,要求学生想象生活在“人人讲诚信的社会”会是什么样,怎样才是讲诚信。让学生列举身边不诚信的事例,并说出危害,身临其境地体验不诚信的危害。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作业没写完,骗老师丢家了;轮到自己值日却不参加,提前回家;冒充家长,在各种汇报单上签署家长大名,欺骗老师;涂改成绩单,以虚假的成绩蒙骗家长;骗取家长钱物,用于上网吧、吃零食等;借东西不还;说谎;犯了错误不承认;路上捡到钱物,不主动上交,据为己有;乘公交车投假币等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小事对自己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做事一定要负责任。让学生举过身边的例子之后,又拓展到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如毒大米、毒豆芽、虚假广告、假冒伪劣产品等,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这些现象,进而探讨这些现象对社会的影响。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不诚信对一个国家的影响。这样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和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回忆、体验、观察等,来感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对考试作弊利害的辩论,感受大量的事例与故事,认识到了诚信小到对个人,大到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和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
  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这样注重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会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发挥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制素养水平的作用。
  三、关注热点,搭建普法小舞台
  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合理引导学生多收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法律讲堂》、《议案说法》等节目,组织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讨论分析,做到遵纪守法。例如有一期《今日说法》内容为:93岁养母含泪离世,生前将养子告上法庭索要赡养费,养子不服判决提起上诉。养母收养儿子24年,换不回一声“妈”。通过这个案例,教育孩子明白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又如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许多家庭都会走亲访友,自驾出游。如果此时家里来了7个亲朋好友,要去澄碧湖水库游玩,路途不远(只有六公里),却只有一辆限乘5人的小轿车,应该怎么办?是挤一挤还是再找一辆车?熟悉的生活情境,立刻引发了学生的讨论。这时就可以对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教育。
  学生通过对一系列现实事件的讨论和发言,明辨了是非,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促成一种学生能够探索发现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在思品课中渗透法制教育,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感悟法律的本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布鲁纳.《论认知》、《教育过程》、《教学论探讨》、《教育的适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