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四首序曲与赋格》第一首赋格曲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斯洛尼姆斯基是俄罗斯最有影响力作曲家之一,获得过很多国家级奖励和国际荣誉。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四首序曲与赋格》,此套曲结合了传统复调技巧与现代音乐思维逻辑,注重对多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层次的提炼,赋予了作品浓郁的民族音乐特征。本文將以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四首序曲与赋格》的第一首赋格曲做详细分析,深入了解其创作手法。
关键词:斯洛尼姆斯基;赋格;多调式
20世纪复调音乐的再一次复苏,使得复调音乐作品的创作成为了20世纪音乐一种独有的现象。尤其是前奏曲与赋格曲的创作最受人推崇,这也是它创作的另一个高峰。[1]1993年斯洛尼姆斯基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创作了“纪念多尔然斯基”的《二十四首序曲与赋格》,这部套曲在调性布局上是按照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进行设计的。斯洛尼姆斯基作为俄罗斯民族乐派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无疑倾向于俄罗斯的民族风格。[2]在调性方面,不仅使用大小调式,更多综合运用了东西方民族的调式,使调式复杂多变,套曲中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特性。这部作品展示了作者精湛的作曲技术、和声、复调在作品中的高度平衡。多方面的创新是这部套曲被誉为二十世纪末具有高品质审美价值的赋格曲集。
一、《二十四首序曲与赋格》第一首赋格曲主题分析
主题对于任一复调音乐体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核心部分,因此,作曲家在这一部分往往会突出表现自己的创作风格。斯洛尼姆斯基对于主题的呈示也有着自己的创新,纵观24首前奏曲与赋格曲,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常规模式的主题,也有1/3的部分出现了非常规的主题变化形式,从调式、结构、节奏、风格等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表现出了多元性的主题特点。是第一首赋格曲的主题,可以看出主题是由一种材料组成的同质主题,调性为C自然大调。主题主要动机为主题的前三个音,连续的级进下行。主题其他部分只是在变化节奏上,再利用紧缩、倒影、逆行的手法组合而成,只有两个小节便将三个手法融合与一体,十分的短小精炼。
二、《二十四首序曲与赋格》第一首赋格曲结构分析
这首作品是一首四声部单一主题的赋格曲,可分为三个部分。整首作品中的多调性、多调式的运用是这首作品最大的创新之处,并且这首作品中并没有使用间插段,使用了多次四声部一起的密接和应,使得整首几乎是由主题陈述而构成。下面是对整首作品的详细分析:
呈示部(1-10小节)主题分别在四个声部作陈述。第1-2小节是主题第一次出现,主题在C自然大调上。第3-4小节答题在下方五度的第二声部上出现,但主题不是在自然大调上,而是出现在中古调式G混合利底亚的调式上。对题是自由对题在G自然大调上,与主题的中古调式形成对比,是以多调式的形式出现,这也是斯洛尼姆斯基最喜欢的方式。第5小节第四拍主题第三次出现在弱拍的在第四声部上,调性为C自然大调。第9小节是主题第四次出现在第三声部,调性为G混合利底亚。随后没有出现间插段直接进入中部。
中部(11-19小节)中部以未出现间插段的密接和应形式呈现,且多调式对位在中部明确体现。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1-14小节)主题以原型的方式自下而上陈述,调性从d自然小调——d弗里几亚/d多利亚——d弗里几亚/d和声小调——g自然小调。第二部分(15-19小节)主题以变型的方式出现,主题第一次以倒影的形式出现在第三声部上,调性在f自然大小调上转换。第16小节在第四声部主题再次以倒影的形式出现,调性进入f自然小调。同时第二声部上主题以扩大加倒影的方式出现,调性在C自然大小调上转换。随后主题扩大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声部,主题这次出现节奏上改变较大,且扩大的形式并不严谨,调性进入到g自然小调后进入G自然大调。随后没有使用间插段直接进入到结束部。
结束部(20-28小节)依旧未使用间插段,并在结束部中继续采用密接和应,并将主题原型与变型混合使用。
第20小节主题以原型在第四声部上出现,调性回归为C自然大调,因此认为在这里划分为结束部的开始。同一小节中第三拍上主题出现在第三声部上,主题以倒影的形式出现,形成密接和应。
第23小节主题第二次密接和应出现,主题以原型的形式自上而下,从第一声部以依次推后一拍的方式连续出现三次,第四次主题出现时以主题头扩大的形式出现,且前三次的自然大小调转为弗里几亚的调式上。
第26小节第三次密接和应出现,主题回归原型,调性回归C自然大调。主题以推后两拍出现在第二声部,调性在F自然大调上。同拍上主题出现在第三声部上,调性在a弗里几亚。第四声部主音开始长音持续,最后结束在C调的主和弦上。在结束部中只要主题完整出现都是以原型出现,且主题出现时的调性比先前的多调式多加入了多调性。
三、结语
斯洛尼姆斯基《二十四首序曲与赋格》中第一首赋格曲,整首作品结构上依旧使用最传统的三部结构,并且在答题上依旧遵循五度答题,只是在使用调式上有所不同。在调性布局上,使用多调性多调式的手法进行创新。这些调式或调性的重叠,使得纵向关系复杂化,扩大了和声结构,丰富了主体结构,使乐曲发展更具有色彩性。整首的材料在音高上都来自与主题,但在节奏上出现一些新的材料来引起作品的变化,整首作品的统一性来自对巴赫的继承,而调式调性上的重叠是对传统的创新,在整首作品中连接过渡的地方非常少,只有两三小节,并且在部分与部分之间也没有间插段的过渡而选择直接进入。在中部出现时直接以二个声部的密接和应出现,并且以单独的形式陈述,没有出现对题,这也是对传统的一个创新。
[参考文献]
[1] 臧婷.斯洛尼姆斯基《24首前奏曲与赋格》复调套曲研究[J].当代音乐,2018,10:22-26.
[2] 刘永平.作曲理论与复调技法研究文选[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2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