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研究生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获得知识技能、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但目前研究生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研究生课堂现实情况出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剖析了目前培养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研究生的《环境生态学》课堂为例,提出了相应可行的实施策略。
  研究生既是国家现实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虽然近几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持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但现阶段大多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却难以满足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研究生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获得知识技能、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但目前研究生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教学方法上,以讲授为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课堂气氛欠活跃
  讲授法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适合中小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但对于研究生,这种单向灌输模式就不太适合,忽视了其发散思维的培养。以某高校研究生课堂为例,虽然老师、学生都有参与PPT讲解,但均以讲授为主。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方面做得不够,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不强,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难以进行深入的课堂讨论,气氛也较为沉闷。都说“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因此,如何在研究生课堂中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进行深入的课堂讨论是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一环。
  2.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和滞后性,缺乏前沿性和应用性
  研究生课程虽然尽可能按照研究生培养的需要设置,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重复,比如《环境生态学》中涉及的部分生态学原理可能在中学、大学已经学过;同时,课程内容更新与社会发展速度相比,明显滞后。课程内容前沿性和应用性的缺乏使研究生学习起来没有动力,没有新鲜感,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了。
  3.考核方式上,死板单一,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目前研究生课程考核主要有考试、论文这几种形式。考试一般以识记性知识为主,题型以名词解釋、选择、判断、问答/计算等为主,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掌握相关知识点即可考试合格,缺乏独立思考以及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过程,必不能发挥其创新能力。而且一般凭期末考一次的成绩决定课程的总成绩,存在片面性。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对每篇论文进行查重检查,论文究竟有多少是研究生自己独立完成的,教师无法进行客观地判断。因此在实际考核评价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二、课堂教学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形成。
  (1)研讨式教学法。研究生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有一定的发展,此时应用研讨式教学,它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中体会思考和研究过程本身的乐趣,培养创新思维。就以《环境生态学》中“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来说,若采用讲授法,则1)农药对生物个体的影响:会导致田间各种生物大量死亡…2)农药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学生则以识记背诵法将这些知识点记住,既难记,又无趣。但若用研讨式教学法,教师首先向学生描述一种现象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农田施用A农药后,第二天就发现了大量死亡的青蛙、鸟类。同样地点和土质的农田施用B农药后,发现刚开始没有出现农田动物死亡现象,但过了半个月,发现田里出现了大量死亡的青蛙、鸟类。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于是学生开始陷入沉思,一会儿便有各种观点冒出来,有学生认为施了农药后,第二天出现死亡的说明农药是高毒或剧毒农药且能迅速进入生物体达到致死浓度的,而施药后半个月才死亡的可能是这种农药进入生物体内的速度慢,积累到致死浓度需要时间;也有学生说,第二天出现死亡的农药可能是由于农药本身存在很大的毒性,而半个月后出现死亡的农药可能不是农药本身的毒性导致死亡,而是农药在环境或生物体内转化后出现了比农药本身毒性更大的化合物,它导致了青蛙、鸟类死亡。在学生提出观点的同时,老师在一旁进行点评或提示。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知道了农药对田间生物有很强的杀伤力,而且通过自身思考、将脑中固有的专业知识(如生态学、环境化学等知识)进行加工、组合形成了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和看法,同时也聆听了别人的观点,开阔了眼界。如此一来,学生尝到了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独立思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将会逐渐得到提升。
  (2)问题情境教学法。问题情境是指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在研究生教学中,有目的的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内部思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修复》中,教师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们了解我国某草原的退化情况以及草原修复过程中要克服的难题之一就是鼠患。此时,教师抛出问题,请你应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鼠患的方案。于是,学生纷纷进行思考和讨论。有人说直接用毒鼠强消灭他们;此时老师问这个方法有何利弊?于是马上有人说毒鼠强虽然能杀死他们,但会残留在草上,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最好用物理性的捕杀器,既捕捉了老鼠,还能将老鼠二次利用(如鼠肉喂牲畜等)。教师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于是又有人说可以引进天敌如(狐狸、老鹰等灭鼠高手),以消灭过多的老鼠。老师又问,若将老鹰引入草原,它如何在草原安家呢?老鹰总不能一直在天上飞不休息吧?学生一时沉默陷入思考,后说“可以专门为它们搭个休息架子啊”;另外还有学生说,可以引进生物激素,引诱雄鼠前来交配,然后将雄鼠一网打尽,从而切断其繁殖途径,达到减轻鼠患的目的。答案远比教师之前想象的要丰富的多。教师听得津津有味,学生也讨论得不亦乐乎。   在一次次鲜活的情绪体验中,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独立性,创新思维逐渐形成。
  (3)反转式提问教学法。虽然研讨式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相比讲授课堂,会大幅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但都是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学生还是停留在被动学习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逐渐失去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正确的疑问往往是成功的开始,是创新的源动力。 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在课堂中预留一些时间,将提问权利返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比如大家都知道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和稳定的基础,但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是否真的会应用,教师可以这样考察:给出两张图片,一张是原始森林的图片(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机盎然),另一张是某桉树林的图片(只有桉树林,有虫子在吃树叶)。然后叫学生对比这两张图片提问题,对实际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有何启发?这种“反转式提问”是对学生更大思维空间的有效拓展,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问题是被老师期待的,会积极地思考。一旦学生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来回答,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学生合作学习与讨论问题的热情。
  2.优化教学内容,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
  科研要求研究者要“顶天立地”。顶天即站在国际国内科技前沿,了解该领域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思想;立地就是要接地气,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现实科技问题。[1]因此,在研究生课堂中,教师首先要有“顶天”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与课程相关的国际前沿问题,增加课堂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这方面,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熟悉领域内最近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或专利,让研究生课后阅读,这些文章或专利信息量大、实验设计新颖,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很多。阅读完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轮流做报告,并进行讨论分析,如论文的思路有何新颖之处,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实验结论是否科学,有没有更好的解释等。讨论期间,融入教师个性化的对问题的理解与看法,同时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创造性地提出解決问题的思路。这既能让学生接触“前沿”,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必须要有“立地”精神,将授课内容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一节中,可以结合“五水共治”实际,将现实中用于河流治理修复的技术经验引入到课中来,也将治理过程中某些“不妥当”的现象(图片或视频展示)拿到课中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结合已有专业知识、生态学原理进行“科学诊断”,并提出可行的方案和策略。即使这部分专业知识是以前大学知识的“重复”,但它一旦升华到应用的高度,学生也不会觉得这部分知识是重复和无趣的,反而能体会到运用知识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3.改革研究生课堂的评价机制,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为了体现研究生课程考核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并通过考核促进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不能单凭一次考试、一次论文作为决定最终成绩,而应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结合的方法。[2]比如将考勤、提问题(次数和质量)、回答问题(次数和质量)、作报告(次数和质量)等方面一起纳入考核,而且课堂“参与度”方面(主动提问、回答问题等)占很大的比重,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和科研创新思维具有极大的帮助。在课堂上安静听讲,从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不被认为是优秀的学生,倡导“以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为荣”,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异议和争论。这种考核方式将成为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的重要推动因素。
  参考文献
  [1]胡放荣,陈满娥,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科技创新导刊,2013,06.
  [2]汤新华,美国的研究生课堂教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3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