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止血的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止血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剖宫产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观察两组止血效果。结果:联合组治疗后期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24h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其止血效果理想,可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难治性产后出血;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03—0093—02
产后出血是分娩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行剖宫产患者,其产后出血发生率更高于经阴道分娩者,若不及时对其展开有效治疗,严重情况下还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以往在临床中多采用宫缩剂、宫腔填纱、子宫按摩等方式治疗1,但其效果欠佳,甚至多数患者最终需要行子宫切除,对于育龄女性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较大影响。因而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剖宫产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止血的效果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剖宫产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对照组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8.5±8.5)岁,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组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9.0±8.0)岁,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组间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手术中提出子宫后牵拉至对侧,找到双侧子宫动脉,并观察其搏动情况,下推膀胱,用1—0可吸收线将子宫肌层全层缝合,以血管内2em位置进针,从前向后贯穿式缝合,字阔韧带无f血L管区向前穿过后结扎;对侧子宫动脉上行支采用相同方式进行结扎,注意第二道结扎不行“8”字缝合。
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术中先将子宫托出腹腔,以双手挤压子宫,观察其出血情况,在左下缘距切缘3cm位置进针对子宫肌层行全层缝合,并在同侧切口,上缘3cm位置出针,采用垂直褥式缝合,从宮体中部向宫底直至肌层处。然后将子宫浆肌层缝合,以子宫切口左下缘距切缘3cm位置作为进针口,将同侧距左侧子宫边缘3cm位置切口上缘3cm处作为出针口,从左向右水平缝合1针,并依照左侧缝合方式以垂直褥式在绕宫底距宫角3cm位置行浆肌层缝合2针;再缓慢对子宫加压,小心拉紧缝线后打结,确认子宫呈纵向压缩状态,观察其宫腔内出血情况,最后逐层关闭腹腔。
1.3 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24h输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纳入SPSS 20.0软件统计,计量数据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术后24h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产后出血多发生于行剖宫产者,主要表现为剖宫产后24h内失血量超过1000ml,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增高,其产后出血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已经成为了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子宫动脉承担了妊娠子宫的90%血流(21,因而通过对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结扎可明显减少血流,促进其子宫收缩,以达到压迫止血的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其止血效果,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作为新兴的缝合方式开始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一手术方式主要是经纵向压迫子宫使其被动收缩,关闭血窦,并借助2条侧向绑带对子宫进行压迫,限制子宫动脉分支与卵巢动脉的输血功能,进而减少腔内出血情况发生。若将两种术式联合应用,则能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提高止血效果。因而在本次研究中,联合组经两种方式治疗后,其止血效果显著,术中、术后输血量大大减少。
综上所述,对剖宫产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止血效果佳,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陈小群.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应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的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20):118—119.
[2]蓝洁珍,刘娇兰。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8,39(3):301—3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8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