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演奏技法的多样化与地域差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阮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从古至今其演奏技法一直在不断改进,使得其技法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地域差异也逐渐涌现出来。本文首先对阮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通过历史引出阮技法变得多样化的原因,深入探讨面对地域差异时我们应当如何选择,并对演奏技法进行深入的挖掘。
【关键词】演奏技法;多样化;地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阮的由来
阮起源于秦汉时期,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当时称“秦琵琶”。[1]“竹林七贤”的阮咸便酷爱弹奏此乐器,由于他弹奏技术高超,使得阮一度为众人所熟知,人们为纪念阮咸在此乐器演奏方面的成就与对它发展做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阮咸”为此乐器命名,后简称“阮”。
二、阮演奏技法的多样化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阮的演奏技法也在不断改进,力求丰富阮的音乐表现力,但无论其如何变化,最基础的弹奏方法确是始终如一的。《旧唐书·音乐志》中说道:“推而远之曰琵,引而近之曰琶,言其便于事也。”右手向前推为琵,右手向后勾为琶,与我们平时的演奏方法相联系,便能发现“琵琶”二字便是我们如今所指的“弹挑”,由此可见,这种最基本的演奏方法从古至今,并未有所变化。
唐宋时期,可以说是中阮演奏技法发展与变化的巅峰时期,宋代张鎡的《鹧鸪天·咏阮》中说道:“不似琵琶不似琴,四弦陶写晋人心。指尖历历泉鸣涧,腹上锵锵玉振金。”中阮靠着仅有的四根弦,却演奏出了流畅而又浑厚的乐曲,让听者不自觉地沉醉于其中,这有一部分归功于中阮的形制,圆形的音腔使得琴声能够得到很好的共鸣,而更多的是归功于演奏者的技法,双手在四根弦上灵活地飞舞,按弦跳把准确有力,右手弹挑与轮指的均匀和入弦点,都是靠演奏者的精准控制与娴熟的技艺。“腹上锵锵玉振金”着重描绘了右手的弹挑非常有力、响亮,这要求演奏者将右手力量都集中于一、二指之间,下手稳重、有力。
宋代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赠摘阮者》说:“清歌宛转,弹向指间依旧见;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音乐犹如流水,又犹如春风一般,婉转飘逸,清脆悦耳,不知不觉中听者已身陷其中,仿佛置身于丝雨中的江南,相较之前的铿鏘有力,在这首曲子中阮显然表现出了它柔软的一面,弹奏方法也肯定与上首曲子不同,要做到指尖流出柔美婉转的音乐,首先右手的入弦深浅要把控好,其次在力道上要有所减轻,才能减少右手的负担,使得轮指更加密集轻快,左手也不能只单一的按弦有力,要在吟、揉、拉、滑上多下功夫,吟弦距离要控制住,而滑音上下要准确地停在品位上,才能做到曲目婉转流畅。
《菩萨蛮》(双韵赋摘阮)中说道:“阮琴斜挂香罗绶。玉纤初试琵琶手。”演奏者的天生条件也影响着技法的多样性。“纤”便是最具备演奏优势的手,纤细而瘦长,无论是单独的跳把或是过弦都比小手具有更大优势,小手虽然在天生条件上有部分缺点,但小手却更加灵活,因此选用其他类型的技法勤加练习,最终演奏效果也不输他人;天生条件的差异,使得我们更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法,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人,演奏技法也因此变得更加多种多样。
阮没有琵琶的高亢,没有筝的冷清,更不如柳琴的高调明亮,它始终在众多乐器中保持自己的温润,时而坚实有力,时而婉转悠长,多样化的演奏技法使得阮既能够独奏,又能很好地融入乐队中。它可以威震四方,也可以融入八音。中阮的音色浑厚柔美,能很好地和其他乐器相结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低音区,使得各声部之间的音色融洽统一。唐代白居易《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中说道:“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落盘珠历历,摇佩玉琤琤。”阮的声音一出,便惊艳四座,弦一波便敛住听者的心弦,白居易笔下的阮与琵琶是截然不同的,琵琶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略微尖锐而清脆的,声音很干净也很有颗粒性;而阮相对而言便如温润的珠玉,如同人的耳语,仿佛能够与你交流,渗入到内心中去,这也是阮如今在乐队中具有无法撼动的地位的原因之一。
三、阮演奏技法的地域差异
阮发展至如今,演奏技法不仅多种多样,而且逐渐形成了每个地方的特色。左手的吟揉推拉方式几乎都是一样的,但右手的技巧就有很大差距了。偏北方的地区,弹挑要求右手大指与食指捏紧拨片,剩余三指自然并拢,并与食指分开,自然地垂于弦的上方,入弦要求与入弦的拨片区域要与弦形成一个小的等腰三角形,并且不能垂直于面板,要稍睡于面板一点,与面板形成一个大概四十五度的角。这样弹挑发出的声音清晰柔和,比较温厚;弹的时候要求拨片要砸到后面一根弦,使声音更加结实,弹一弦时小指要能触碰到面板。入弦点要在最后一品位到最底下的琴码的正中间,因为太靠上了声音会很尖锐响亮,而太靠下音色便会很闷,发不出声,若是在正中间,声音就会很清脆并且不会过于刺耳。要求演奏时要轻微侧头看左手的指法,确保左右手配合更加完美,减少失误率。右手要根据乐曲的走向抬手,为演奏过程增加美感,幅度大小依据乐曲而定,使自身更能融入音乐中去,随音乐而舞动,使观众不仅能感受到音乐流动的美,也能感受到演奏者的魅力。以这种方式演奏出的音乐较为柔美,更能表现出阮浑厚沉重的一面。在《睡莲》一曲中,北方的柔和温润的音色便能得到很好的展现,通过调整拨片与弦的角度,使得弹跳的音色完美地诠释了睡莲的沉静与美好,伴随着左手有技巧的吟弦,右手捏拨片的松紧,全曲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睡莲从沉睡到缓缓开放的姿态仿佛画卷一般展现在我们面前,北方技法的魅力便是如此;即便是演奏激烈昂扬的曲子,例如《满江红》等,也能在飞扬奔放的旋律中找到浑厚沉稳的音色。 偏南方的地区便和北方有很大差别了。首先,右手也是一、二指捏紧拨片,但余下的三指大多是收拢,如轻轻握拳的样子,五指自然地收拢靠近,互相挨着但又互不干扰,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五指的指力全部聚集在一个地方,弹挑更有力度,不会显得虚无缥缈,并且五指收拢以后过弦也不会有手指会碰到弦的困扰,过弦更加快速准确。但也有后三指不与二指靠在一起的弹法,是因为有些演奏者光靠一、二指的指力就足以撑起整个乐曲,那自然就不用其他手指帮忙出力了。而入弦要求拨片与面板垂直进入,拨弦时不要砸到后面一根弦,弦相互之间都是独立的,谁也不碰谁,弹挑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但相对北方的浑厚柔和,这种方法弹挑出的音色更为响亮清脆,而入弦点相较北方的正中间,南方更喜欢靠近最后一个品位,因为最后一个品位下方的两边正好是阮的发音孔,靠近孔演奏能够使声音更好地在腔体内产生共鸣,音色也会显得更加悠扬飘逸。演奏时,南方更主张不看左手,脸部面向前方,左手全靠感觉和自己的印象找地方,这样时间一长,左手对把位每个地方对应的音都会有一定的印象,久而久之,视奏能力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对阮的品位也能够更加熟悉,还能提高耳朵对声音的辨识度。演奏时,右手要根据音乐走向抬手,但不完全是为了表演而抬手,更多的时候是根据音乐句子的断句,在一句话开始的时候适当抬手,使观众更能感受到乐曲的层次与想要表达的感情。这种方法演奏出的乐曲更为清脆响亮,南方的技法在演奏效果上虽没有北方的柔美,但在演奏激昂恢宏的曲子时却有着不输给任何人的气势。《满江红》便是很好的例子,這首曲子描绘的是岳飞带军征战时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浩荡场景,以及征战胜利后举国欢庆的美好之日。南方弹挑声音的有力与坚实以及扫弦的厚重响亮,注定了以南方技法演奏的这首曲子将会更为震撼,更能展现出岳飞战场杀敌的勇猛与战况的紧张激烈,音乐效果更为恢宏大气;而全曲的引子部分——出征前气氛的紧张与剑拔弩张,南方技法也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虽然南北方在演奏技法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两种演奏技法各有优点,我们只用从中取自己所需,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慢慢优化,使其逐渐成为适合自己的技法;并且在不同的乐曲上尝试不同的手法,相信会有其他收获的。
从古至今,阮的演奏技法一直在不断改良,但最首要的还是要使音色饱满浑厚,彰显出阮的特色与魅力。不论是古时候的弹奏方法,还是如今涌现出的地域差异,其本质上也是为了能够演奏出更美好、更能吸引人的音乐,其目的也都是为了使阮这一小众的乐器更能被广大群众所熟知,所喜爱。阮演奏技法的多样化与地域差异也很好地展示了阮的包容性与中和性,不论是气势磅礴的乐曲,还是悠远绵长的小曲,阮都能完美地将其中的感情表达出来。相较很多乐器来说,阮的技法其实不算复杂,但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历史的发展,阮的演奏技法也在不断地被后人所开发,所展现,而阮的包容性和表现力也使得它很好地回应了世人的期待,它如同君子一般,不会过分刺耳吵闹,不争先出头,它无形中中和着人生的喜怒哀乐,不论何时何地,听一首阮曲,定能如沐春风,满园花开,只靠四根弦却能牢牢抓控人心,这也是多样化的演奏方法所赋予阮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s://baike.so.com/doc/1244096-1315807.html.
作者简介:李柯萱(2000—),武汉音乐学院2018级中乐系学生,研究方向:阮表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