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科目,也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形成学生逻辑认知的重要途径。教师对于小学生的数学课程教学,也要以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为指导,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流程的设计与讲授,才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探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01-01
前言
当前小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对事物认知的抽象力、思维能力,仍旧处于不断成长与形成的阶段。教师要把握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征,根据数学教材的教学要求,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数学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开展数学学习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
一、创设数学课程的导入情境以活跃学生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年龄小、精力旺盛,很难在课堂学习中做到长时间集中精力。因此教师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数学学生情况、心理特征等,创设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数学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探究中,从而完成数学课程知识的教学传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设问或提出问题的方式,向学生抛出本节课要讲解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理解数学内容的概念。之后再利用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教学设备,进行数学原理、问题实现与解决流程的分析,帮助学生构建抽象化、逻辑化的数学思维,以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及实现原理的理解。
二、注重数学的实践操作教学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数学课程教学,通常是由具象概念转向抽象概念的教学,也是不断加强学生解题训练、动手实践操作训练的教学。教师利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解释较为复杂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具象的数学认知,使学生掌握比较、衡量、分解等思想。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使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对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形状进行划分,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图形可以分为多少个不同的其他图形,分解后图形与原有图形存在什么关系,有什么相似性?或者对于“比例关系”的教学,教师会让小学生自己用尺子,在数学教材或资料中测量不同地区的比例长度,并按照比例尺中的比例划分,计算两个地区之间存在的真实距离。因此借助于三角板、尺子或实物等教学工具,对抽象的数学符号进行分解,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某一数学问题的实践分析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比比画画的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事物本质,以及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从而快速解决面临的数学难题。
三、开展数学课程探究教学以强化学生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需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创设具有探究性的课程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的积极性,最终获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通常数学“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首先教师提出每一课时的教学问题,比如时间表示问题、比例问题、计数问题等。之后针对不同的小学数学问题,将学生分为多个讨论小组进行分析,讨论数学问题存在的重难点、解答流程,以及该数学问题与现实存在的关联性等。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思考与修正,不仅能够找到数学难题的异同点、关键点,而且能根据某一问题进行思维发散,解决与此类似的数学难题。
比如:在“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怎样计算课本中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同学们能不能计算出教室的面积呢?这样学生就会对长、宽等概念有清楚的認知。学生在完成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会继续发散思维进行圆的面积、圆柱表面积计算,从而提升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逻辑思维。
四、加强“数形结合”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思维
数形结合作为数学教学常用的思想,主要是讲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性质具象化,通过构建形象化、简单化的数学模型,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透过数学问题的表象,进行数学情境、数学性质、对应关系的联想,提高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应用思维。以乘法、除法的运算教学为例: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除数”、“被除数”、“余数”等概念的性质,并准确计算出最终的结果,就需要用到“数形结合”课程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发放多个小棒,以“小棒”作为单位进行除法教学。在“20÷3=6……2”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数20根“小棒”,然后将3根“小棒”分为一组进行排列,最后还剩余两根“小棒”,学生在完成以上的“小棒”分类与整理后,就能够很容易理解乘法、除法数学运算的实现原理。
所以对于较为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而言,教师应以“数形结合”教学思想为指导,将枯燥的数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学教具、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对学生开展数学概念、数学表现形式与操作步骤的教学。学生通过直观看到教师的课堂演示,能够更好理解不同事物、不同数学元素或符号的关系,包括数量关系、性质关系、比例关系等,提高学生运用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结语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建构,不仅是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学习效率的培养,更重要是对学生数学组织能力、逻辑思维的教育,强调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大局意识、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对学生开展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需要从数学课程的导入、探究、讨论等环节着手,结合学生学生状况、心理认知等特征,进行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组织与设计,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引导学生不断开展思维的探究与发散训练,来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计民.浅析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29).
[2]章冬红.运用数形结合提高学生数学素养[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7(03).
[3]陈鑫.以渗透性设计激活学生数学思维——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高新区,2018(05).
作者简介:叶秀玲(1970—),女,汉族,福建省三明人,本科,三明市大田赤岩小学数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