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设计符合儿童特点的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活动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一、充分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探索规律、启发思维
  由于数学知识环环相扣,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数学教材内容采取螺旋式上升编排,温故知新。而又不断化新为旧,纵横交错,形成网络。因此在教学新知识过程中,应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排除障碍,引导思维。新知识的生长点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处恰当地排除学习新知的障碍是认识矛盾、从不知到知,以旧知过渡到新知的思维过程。教者根据新知的疑雉点及儿童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眼、耳、手、口、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功引导积极思考解决学习新的矛盾。这种内化过程,是外部语言逐渐变成内部语言的过程:从思維活动“量”的变化角度看,则是从多到少,逐渐“简化”的过程;从思维角度看,则是从低级向高级,由直观行动思维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二、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开拓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重视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由直观行动思维向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叫学生把课本s5页上面的两个圆剪下来把第一个圆平均分成16等份,第二个圆平均分成32等份,把这两个圆剪开后按课本115页的方法,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教师再提问: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细,拼成图形就会越接近什么图形?这个长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因此,圆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拼图、观察思考,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使学生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一题多解,激发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对一个问题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一汽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5小时,还剩下全程的3/8,还剩下多少千米?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自在地展开思维活动,有的学生认为先求出全程才能算出剩下的路程,设全程为x,则有:(50×5)÷(1-3/8)×3/8;有的学生认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来解:(1-3/8)x=50×5,x×3/8;有些认为因为把路程平均分成8份,可先求出每份的距离,再乘上剩下的份数(50×5)÷(8-3)×3;有些认为可列比例来解,因为把总路程平均分成8份,已走的份数与剩下的份数的比与已走的路程与剩下的路程的比的比值相等,设剩下的路程为x,可列出比例式:(50×5)∶x=(8-3)∶3。通过这类型的应用题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了兴趣,并在实践活中增强学习应用题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思维空间。
  一题多解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起点、过程以及结论都具有思维的灵活性。
  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要领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中,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圆柱的形成和侧面积的计算。(1)教师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几个圆柱形的实物;再操作鼠标,圆柱实物图背景消去,剩下闪烁的圆柱立体图,学生从圆柱形的实物图抽象出圆的立体图,初步认识了圆柱。(2)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然后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圆柱的底和高。(3)操作鼠标,圆柱的底面随着闪烁慢慢地地从下往上移,让学生认识圆柱不但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而且从上到下的粗细一乙样,也就是说每个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4)待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己见,自由发挥。
  责任编辑 罗 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6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