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以及意义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找出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让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找出适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合作学习有利于加强初中数学教学的多变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加入教学活动的平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探索和理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维方式,同时还能吸取其他人的学习心得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优化自己的思考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和老师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探索解题思路的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其次,合作学习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热情。将学习到的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再次,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之间是存在自身差异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老师找出最合理的授课方式,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实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暴露了许多的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组随意,忽略了分组的合理性。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老师没有详细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通常是按照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很少做到优势互补把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混合分到同一个小组,因此成绩好的小组通常比成绩差的小组具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从而使成绩差的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助合作,从而产生两极分化,不利于整体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2)学生缺乏合作的主观意识。初中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合作的经验,因此不能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一部分成绩好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浪费时间,不如老师直接讲授或者自学节约时间;一部分学习不好贪玩的学生会利用小组交流探讨的时间谈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话题。
  (3)合作的内容不合适。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各个学校都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部分老师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进行合作学习,没有把一部分适合学生独立学习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学习和思考,而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而对于一部分需要老师进行讲解的难点和重点也让学生合作学习,而学生并不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
  (4)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部分数学老师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理解不到位,认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解决一切学习问题,不需要自己再进行讲解,俨然成为一个旁观者,而没有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不能对学生遇到的一些疑惑进行解答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见解引导学生往更深的层面思考学习。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二、合理分组、分工
  进行分组时要把人数控制在4到6人之间,不但要把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进行混合搭配,还要兼顾学生的性格、情感等因素。明确每个小组内每个人的主要任务和担任的主要角色是什么,经常进行任务互换分配,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任务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要想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只有学生学会了交流合作才能更好的交换学习心得,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首先要学会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合作前对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探索是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用的必要前提。只有先对所要探讨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和其他同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才能听得懂其他同学的见解,才能进一步的加深认识,才能真正的吃透知识点。其次要学会交流与倾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把自己的见解简明流畅的传达给小组的其他成员,同时在其他同学发表建议的时候要认真的倾听,归纳出他人的发言要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
  (2)教师应合理的制定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要选擇合适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能正确区分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一些适用范围比较广、规律性比较强的公式和定理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同时在课堂老师向学生提的问题不能太过简单,要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和计算才能回答出来,这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老师要强化角色意识,及时调整合作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数学老师要及时准确的认识并转换自己的角色,为学生转换学习方式作出示范。数学老师要提前充分备课,认真旁听和监督小组成员的具体讨论内容,对各个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及时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针对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作出恰当的点评。同时,老师还要留意各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整,提高小组成员的互助互动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