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计划的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愈加成为重点,而作为基础文化课的数学课程也推向台前,其改革形式已成定局。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本文将概述目前高职数学课程的存在问题,结合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意义,从而探索新型科学、合理高效的改革举措,以确保中高职课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高职数学;课程改革
引言:依据教育部为主体所策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指导方针,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建设。而基于高等数学的知识实用性、专业技能性等等专属特点,针对中高职教学知识、专业素养以及教学目标的衔接,决定了高职数学课程在中高职衔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来说,为完善中高职数学知识链,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果,中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1.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高职数学课程缺陷
1.1教学目标不统一
中高职数学课程教育主要目标为加深学生知识理解层次以及提高数学基本素养,及其具有连贯性。但是基于院校,各类别中高职院校教育方式、人才培养理念的不同,专业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内容占比不尽相同,以致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串联,无疑提升了中高职教学衔接的难度。在另一方面上,基于教材学习内容,中职与高职数学学习未形成有效链接,导致高职数学学习进度缓慢,效果不佳。例如:中职院校注重数与式,方程与方程组,指数与对数等内容的学习,函数学习章节设立较少,但高中数学导数、函数的学习却为重点、难点,未依据实际教学加以调整,知识铺垫浅微,以致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简析而言,两者的不统一性构成了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教学目标不统一,实为“数改之路”的拦路虎。
1.2教学方法差别大
中职院校学生有别于普通学习系统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专业能力抑或个人性格、行为举止上均与普通学习系统的学生有所差别。当前的中高职教学模式中,中职数学教学依旧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一言堂”模式为基础,采用“填鸭式”教学,忽略学生应用、实操能力的培养,而与此恰巧相反的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均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比重,在教授相应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不忘学生数学意识、应用技巧的培养与发展。结合中职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差别,加以探究可知,中职院校由于过分强调老师的教学地位,小范围的讲课方式,导致学生存在学习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相比较高职院校数学学习的讲课进度快、知识内容杂、课内学习时间少的特点,导致学生难以跟上课程进度,挫伤学习热情,极大影响学生学习成效。
2.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意义
中高职衔接是指在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形成有效的教学联系、协调发展,系统性、高效性培养契合社会发展之路的技能型高端人才。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有利于加强课程内容学习与专业技能培养两者的建设,通过中高职课程内容知识链的形成,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进一步调整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个性化的发展,践行终身教育理念。
3.课程改革相应举措
基于中高职衔接存在的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差别大等问题,结合中高职衔接的重要意义,特提出以下举措:
3.1改革教学内容、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墨守成规,趋于讲解前人总结的数学概念,缺乏数学知识的探究,模仿进行定理的证明和引申,浮于表面,导致学生深入体会到数学的抽象与复杂性,无从下手。为让中职学生建立一定数学基础,必须针对高职数学教学内容,设立定量的高职数学基础知识,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而基于教学方法,因为中职院校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教师应适当“一对一”针对式教导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寓乐于学”教学模式,开放课堂自由性,例如:开展数学定理探究交流會,以小组形式展开,教师暂离,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性,为高职数学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3.2探索信息、科技教学思路
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应顺应时代潮流,着重加强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当下高职院校教育,数学课程考核大多讲究一纸试卷,这种只要结果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学期末尾盲目背读公式、例题,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正可遏制这一局面恶化。例如:APP数学课程的学习,采用闯关式学习,穿插知识体问,加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参与性,又或者建立专项数学探讨平台,纳入不同中高职院校学生,促进数学知识交流沟通,并且可为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指引一定方向。通过此类网上知识平台,以完善、有趣的教学资源讲解,不仅促进老师、学生抑或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态度,从根本上为高职数学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3.3数学思维、自主意识培养
高职数学学习难度高于中职数学,且专业能力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自主探究思维,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数学应用思维的培养十分有必要性。针对学生此类能力的培养,可开展个性小课堂,例如:学习中职数学的平面知识时,引导学生制作纸质平板,学习基本知识后,可联系高中立体,曲面内容,开设“6个人,6平面”小组,探究基础立体几何知识结构,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应变思维的同时,为高职数学课程学习提供先行条件。
结束语
我国现今中高职衔接工作已有一定成效,但是依旧存在些许问题,针对高职数学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中高职院校应依据数学特性,因材施教,完善现今教学模式,从而为中高职数学教学的衔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彭杰.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0):100-101.
[2]缪烨红.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研究[J].职业技术,2017,16(11):76-77.
[3]韦银幕.我国中职与高职数学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及建议[J].高教论坛,2015(10):119-121.
[4]符策红,陈奕名,陈修焕.高职“中高职”衔接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8(02):233-2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