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涨落式协同”教育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实施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分析了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现状的办法。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涨落式协同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凋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已至历史新高,改革发展思路愈加清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关键点。关剑, 王玲启(2017)探索了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这些关键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堵有进(2017) 从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衔接课程体系完善性、转段升学考核、相关衔接机制来分析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郑小飞,祝丽霞,崔畅丹(2017)认为在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运行制度不完善,提倡建立交流沟通机制、教师对接帮扶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完善升学选拔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王荣,李曙生,张斌(2017)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做好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群建设; 蔡丽巍(2017)对中高职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的内容选取、课程体系的组织、课程体系的评价提出了研究意见;杨玉霞(2017)年提出了美国CTE中高职衔接的最新进展及启示,并提倡我国对此进行参考,提升中职生的升学意愿,促进中高职全方位的融合贯通;孙建(2017)提出了中高职协同、分段监控、信息畅通等运行机制下,实施监督而不监视、管理而不管束、宽松而不放松的质量监控;郭高萍, 黄玲青(2016) 提出了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该从组织领导、内涵建设、课程设计、现代学徒制培养和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改进。因此,研究具有以下的意义:(1) 目前针对中高职衔接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而对其这种“教育模式”和“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2)中高职衔接问题是一个涉及我国职业教育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以丰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3)关于“体系”和“教育模式”的衔接问题已经处在了巫待解决的境况。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绍兴市,乃至浙江省及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1. 中高职教育衔接失调的主要问题
(1)衔接基石错位——中职与高职教育发展的比例失调
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出中职规模过大而高职规模偏小的特点。国家依据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中职覆盖率达到70%-80%的标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我国的中职的比例将提高到60%-70%。但问题是我们只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有着巨大的差别。中职教育过度膨胀不仅造成中职教育自身质量的下降,还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更为恶性的后果:一方面导致了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比例的失调,另一方面则延误了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规模化的扩张直接导致了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经费投入不足、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
(2)接管理失位——中职与髙职办学各自为政
管理体制也是衔接的重要方面。就目前浙江省来说,前各个区县都有自己的职教中心,同时还并存着很多中小型的职业学校,然而,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由于各职业中学所属的行政区划分不同,地区之间长期存在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也比较的突出。很多职业院校师资薄弱、生源紧张,因此,这些学校之间竞争的不是教学质的竞争转而成为了招生大战的竞争。由于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相互孤立、相互脱节,市区内高职面临着“龙头”带不动“龙身”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之间、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互不了解、互不交往。有时甚至在在同一城市、同一行业的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平时极少往来,更谈不上进行协作、交流,职教基层对于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呼声追切,然而,尽管在衔接上做了很多的试点、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很多实践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推广。由于上级主管部门也没有很好的给予政策性扶持和相关的规划。各职教基层单位间的洽谈、报批手续十分繁琐,各自为政的管理为中高职衔接添加了阻碍。
(3)衔接目标不统——培养方案的脱节性
近年来,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形成了多样化的学制,这些名目各异、种类繁多的学制给中、高职衔接带很多的问题。目前,我国中、高职在学制结构衔接模式的一体化的招生模式包括四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3+3 ,4+2模式、六年一贯制等,操作与运行都极为复杂。从理论上来说,通过升学考试,高职院校可以遴选到一大批高素质的中职或其他学生。然而,很多学校的学生为了应对比较复杂的技能考试,走向了侧重于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教学和考核。同时,选拔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发展路径限制,两条常见的路径“初中→中职→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和“初中→普高→高职→极少部分能升本”限定了学生的成长路子,而基础太差、家庭困难、专业限制、户籍限制和其他限制,尤其是专业对口录取比例设定在5%,多种限制因素堆积,使得中高职衔接的渠道上阻塞遍布,衔接渠道的不通畅使得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起点成了缺乏强劲的动力,外延、粗放性衔接成为主导,而内涵性衔接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4)衔接范畴不确定——专业重复又断裂
一般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属中等专业技术教育范畴,需要对学生进行高中阶段文化知识补充再教育,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延伸和提升,较中职毕业生而言,高职学生在知识面上应当更宽;在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的要求上也更为严格。但从实际情况看,中职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适应就业需要的技能和能力,把人才培养目标定格在“瞄准行业需求”一项上,大多数人把中职的培养目标默认为培养熟练的操作工人的教育,忽视了其全面竞争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多年以来,高职并没有把中职看作自己发展的基础。在培养方案制定的制定上,中高职学校并没有“区分生源”;中职和高职的培养方式上,高职学生认为没有区别。可见,当前中高职培养模式并未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能和运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而导致中职的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 2. 基于一体化的涨落式协同的中高职衔接
协同式衔接趋于目标精确化和协同操作步骤有序化。这就使得协同具有精确度较高的可操作性,成为将无序转化为有序的桥梁和枢纽。这也要求构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体系,在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以及统筹安排与分阶段实施教学计划等范畴都必须严格按照职业能力要求,并充分运用各自的教育资源,通过优化配置以发挥中高职各自的办学优势、担负各自的教育教学职责,进而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合理有效衔接,即藕成性衔接,其中包括引领性衔接、转段性衔接、发展性衔。
(1)引领性衔接——课程设置是核心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有效地沟通与衔接,两者独立发展,各自为政,突出的体现如:文化课效仿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相脱节,此外很多学校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甚至有些文化课被删除现象严重;专业课程存在重复现象较严重,浪费教育资源现象较为普遍等。而国外中、高职衔接都将课程作为衔接的核心内容和最终落脚点。我国中高职衔接在课程衔接方面是其最为薄弱的环一竹,也是需要加大銜接力度的环节。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在于认真分析产业行业的市场需求,按照企业分类和职业标准设定具有层级划分的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中高职课程内容,同时要加强中高职学校的联系与沟通,最大程度上减少课程的重复与教育资源的浪费。在课程衔接方面,教学目标的衔接是前提,专业建设的衔接是基础,课程内容衔接是核心。中高职课程衔接要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制定中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高技能人才。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应坚持整体性、应用性、协同性和边研究、边实践的等原则:要处理好针对性与适应性、规范性与创新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2)转段性衔接——体制安排是关键
体制衔接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将中高职教育衔接摆在关键地位,加强统筹安排,合理处理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成行业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的办学体制,根据社会所需人才规格探索适合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考试入学制度的改革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入学制度上将中高职进行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简单等同于普通高考的规格,而是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考试,突出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考核,完善中职生直接升学进行学习的制度,为中职生顺利到高职院校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加快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构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做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协调,以特色专业为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在课程设置、教师安排、实训基地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紧密衔接,完善中专、中职等学生的升学体制,形成职业院校一体化发展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
(3)发展性衔接——学生成长是动力
中高职的一体化发展最终目的依然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中职与高职可利用恰当的教学评估手段对希望进行高职教育的人员进行审核或评估,使得符合高职教育标准的学生能够接受高职教育。这种衔接的基础不是学生学习的时间,而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衔接的手段是对学生进行申请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核,如果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并获得一定的学分,或通过高职入学的资格,便能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教育,完成中高职的对接。我国有些地方己经采用诸如学分制等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得中职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达到高职学校的时间可能不同。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受时间限制通过考试或者评估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人的实际需求,同时节省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这种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中高职教育的内涵式衔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的效果好坏关系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否能够有效的发展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措施来试图解决,希望能够中高职的衔接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 职教论坛, 2010 (22):31-36.
[2]郭琳,钟名春.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 教育评论, 2018(3).136-139
课题来源:2018年度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35J081,课题名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涨落式协同”教育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李莎(1981.0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