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注重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思路,近年来备受关注。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积极指引下,如何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关键就在于课程体系建设。本文以昆明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旨在探索一条符合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为建筑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实践。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建筑学;课程体系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针对传统本科教育模式提出的一种注重应用型培养的教育理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受到重视。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建议》明确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国家《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昆明学院也在逐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型项目建设。在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指引下,深入研究课程体系建设就是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实到专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建筑学专业是一门老牌本科专业,实践性应用性都非常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存在课程科目庞杂、理论教学过重、实践锻炼不足、主干课程介入较晚,且课程间联系薄弱等问题,尽管老师教得努力,但学生还是时常一头雾水,不得要领,兴趣索然。因此,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后,建筑学专业有必要首先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对原有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顺应时代发展和政策导向,针对市场需求和能力提升制定出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筑学本科课程体系。
二.优化原则和改革思路
1、目标明确,结构清晰
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的本科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无疑是关键。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根据人才培养定位来分解能力结构,将笼统的能力概念分解为多个细化的能力目标,然后以能力结构为依据安排课程,围绕不同能力目标来组织教学,形成以核心能力为主线、以其他能力为框架、以课程体系为途径的培养路线,做到目标明确、结构清晰,培养方案切实可行。
2、学以致用,重点突出
应用型就是以“应用”为核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围绕这一原则,强调理论课程够用、能用,实践课程实用、管用,不但剔除无关无用的课程,还要清理课程中累赘过时的东西,凝练课程体系结构,提炼课程教学内容,让专业课程的教学精炼有效。同时,课程设置还应突出重点,对于关联性强应用型强的课程在学时学分上有所倾斜,从而反映出课程间的主次感、层次性。
3、降低理论,强化实践
理论教授过多,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一直是本科教学的通病。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往往构成了整个教学培养的主体,重理论轻实践,甚至以理论代替实践,导致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建筑学课程体系设置中,有意识地对理论课程进行精简,按实用够用的原则,适度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难度;另一方面,则强化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通过增设实践课程、增加实践学时等手段,突出应用型培养的特点。
4、实时跟进,积极创新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指引,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应本着引导就业、结合实践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深入分析社会行业变化,挖掘就业市场潜力,实时跟进发展,与时俱进地开辟有用实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就业创业观念,提高实践技术能力。
三.改革措施
1、对课程结构的精简
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必要的突出和精简,其中与培养目标关联度较大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在学时学分上予以充分的保证,对课程内容进行强化提升、精选精讲;同时,对与培养方案关联度小的其他理论课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精减和压缩,清除无关无用的内容,把专业课程做精做实。
新版培养方案在理论课总学时上进行了大幅的压缩,理论课学时比例降低近4个百分点,而实践课则反之予以加强,新增了部分实践课程,调整了实践学时,使得实践课学时比例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超过总学时的35%。最终,在总教学量上一共减少600多学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可以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创新创业活动。
2、对能力结构的分解
依照建筑学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专业能力包含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两个层面,其中核心能力可以分解为方案设计能力、图纸表达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构造设计能力等四个主要方面,而其他能力层面则包括规划设计能力、施工图设计能力、测绘能力、快速设计与表达能力、中外文献查阅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等,根据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途径和要求进行课程设置,通过相应的课程教学来支撑专业能力培养,做到逐层分解,相互关联。
3、对核心课程的优化
专业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主干科目,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最核心部分。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对多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如调整开课学期:旧版培养方案里,建筑概论与设计初步在第三学期才开设,建筑设计(1)在第四学期才开始,起步较晚,学生迟迟未能接触专业主干课程。现新版培养方案中,将建筑概论与设计初步和建筑设计(1-5)系列课程,均提前一个学期开设,即初步课在第二學期就介入,设计(1)在第三学期开始,有助于学生尽早开展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1-2),是辅助建筑设计和制图的一门技能型课程,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提升,原安排在第五、六学期才介入的现已显得过于滞后,因此,将两门课程分别提前到第三四学期来开设,让学生尽早接触电脑绘图技术,利用电脑三维建模来辅助空间和形体的推敲,很有必要。另一方面,优化了部分课程的学时学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这两门核心课程,在旧版培养方案中给到的学时学分均较低,不能满足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也没有体现出两门课程的理论核心价值,因此在新版培养方案里分别提高到48学时3学分,期末考核方式为考试; 4、对实践课程的强化
实践课程是应用型本科体现应用性实践性的重要方面,新的培养方案中着重对实践课程进行了优化和强化,增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设置,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超过35%的学时占比真正体现了应用型教育教学的特点。
鉴于原培养方案在施工图能力方面的教学缺失,特新增了施工图识图与抄绘(3周)、以及施工图设计实习(9周)两门实践课程,分别安排在第七和八学期进行,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施工图设计能力以对接设计单位在施工图方面的用人需求;另外,针对时下计算机应用技能提升的要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1-2)之后,第六学期增设了计算机技术提升课程,为期2周,目的是对原AUTOCAD、天正、SKETCHUP等软件的教学进行一个补充和扩展,对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进行集中性强化提升。
5、创新创业模块的增设
按照国家和省厅《关于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昆明学院专门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模块,面向学生开设学科前沿、技能训练等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创新相结合、课内与課外相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建筑学的专业发展特点和学科前沿热点,在中高年级可以有选择地开设建筑师职业教育、绿色建筑与发展、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设计与发展、建筑防灾减灾、中外建筑文献导读等多门实用性理论课程,以及建筑模型与建造、建筑摄影实践、建筑评述、专题调研等多门集中性实践课程,旨在展现学科发展特点,培养创新创业技能。
四.小结
建筑学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与社会市场紧密相连。建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紧扣时代脉搏和政策导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课程体系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而必然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改革创新。昆明学院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上的积极践行,旨在为相关教育教学行业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模板,为建筑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闫晓云白恒勤等.内蒙古农业大学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9
[2]康文怀王英泽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8.11
[3]王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筑学课程体系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6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