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融合视阈下的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社会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日趋增加,高职院校肩负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学校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校企文化能够成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深层次推动力。文章针对校企文化融合视阈下的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策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校企文化融合在高职教育领域推行的重要性、校企文化融合视阈下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旨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校企文化融合;高职;技能人才;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主要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能够为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引导方向,为迎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要求,高职院校需要继续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路线,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机制,从而逐渐化解社会职业技能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供需矛盾。校企文化融合能够为校企合作的持续进行奠定基础,通过文化融合背景,引导学生在理解校园文化的基础之上,提升对于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便树立职业精神,实现校企育人的深度融合,从而保证高职院校能够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培养技术人才与创新人才,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校企文化融合在高职教育领域推行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职业教育特征,作为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需要迎合社会需要进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1]。社会企业积极进行产业升级,对于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已经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技能人才需求,学校在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职业技能实践,企业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能够使学生更为深刻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自身技能在企业就业环节存在的不足。
通过实际调研分析显示,每年高职院校都会有大量毕业生进入社会,但是在专业就业领域很多学生都会出现无法适应专业岗位的问题,因而导致大批高职毕业生毕业便面临失业,或者迫不得已从事非专业岗位工作的情况,学生无法实现学以致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社会经济领域企业为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都在积极进行产业升级改造,迫切需要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到工作岗位,高水平技能人才的供需脱节问题成为困扰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2]。导致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原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专业技术掌握仅限于理论层面,没有实现专业知识向个人技能的转化;另一方面学生长期处于校园文化环境中,对于企业文化相对较为陌生,很多学生在进入到企业之后,会感受到来自企业环境、工作氛围以及企业文化的压力。为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发挥教育主导作用,重视校企文化融合,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便对企业文化有所认知,并能够逐步提升自身对于企业文化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以提升专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校企文化融合视阈下的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一)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精神对接
精神能够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重要驱动作用,精神文化也是在物质文化中不断凝聚的意识形态,学校开展教育工作,需要重视精神对于学生思维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引导作用,契合学生学习的群体性学习行为特征,将精神教育和引导应用与人才培养理念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提高技能的主观能动意识。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存在自制力较差的问题,在学习活动中也容易出现松懈、倦怠等不良情绪和心理,而企业则需要员工能够具有积极向上、持之以恒、拼搏进取的工作精神,学生如果不扭转自身的精神状态和风貌,便会出现无法承受工作压力的情况[3]。高职院校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企业文化精神与校园文化精神对接,在校园文化中浸润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与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学习行为能动意识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适当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应用挫折教育策略,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帮助学生能够具备有助于其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职业精神。
(二)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深入融合
物质文化是构建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为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学校与企业能够实现物质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提供专业化实训平台。如果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和限制学生不能够进入到企业开展实训工作,可以将企业的实际生产元素引入到校园实训场所中,让学生能够在实训活动中真切感受到企业的生产环境与专业技术应用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实训训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企业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充足的学校可以直接将课堂转化为生产车间,以实现课堂教學与技术实训的无缝衔接[4]。
(三)将校园文化中融入专业技术的职业发展观念
学生在学校学习环境中能够开展学习行为,但是进入到企业环境中需要开展的是专业技术行为和职业行为,为树立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需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将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作为本质目的,在专业教学活动中优化课程设计,不仅需要开展专业教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发展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便能够明确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提升自身的工作岗位核心工作能力作为学习重点,契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使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驱动下,形成服务性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提供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服务。
(四)将企业文化的技能考评机制引入专业教学评价体系
企业需要通过技能考评、薪酬制度、奖惩机制等方式调动员工自主进行岗位能力提升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相应制度和工作模式也是体现企业文化的典型方式。高职院校进行校企文化融合,也可以将企业的技能考评机制引入到专业学习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以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学科成绩的考评标准,引导学生能够从社会就业与专业技能应用的维度进行专业学习,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持续提高,同时实现其社会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5]。
(五)校企深度合作保证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要实现深度融合,各方都应当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合作效能,共同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制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协同机制”、“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等,将技能人才培养形成动态发展过程,及时发现高职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企业员工管理的角度进行培养机制和体系的完善,从而形成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共同教育和引导作用,以实现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根据企业对于职业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开展教学活动和内容设计。高职院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积极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构建体系,通过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精神对接、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深入融合、将校园文化中融入专业技术的职业发展观念、将企业文化的技能考评机制引入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校企深度合作保证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等途径,实现文化内涵对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高层次发展,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使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章艳华.职业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7,(2):20-21, 34.
[2]毛文学.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6):11-14.
作者简介:吴明清(1977-),男,山东寿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工程方向的教学和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4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