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丝绸文化在传承中绽放光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化是教育的標签,校园特色文化则是学校的标签。校园特色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精神积淀,更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校园特色文化有着学校所处地域文化背景的相关痕迹,被赋予这独特的时代印记。
  一、 传承丝绸文化的历史渊源
  柳疃是著名的丝绸之乡,有着丰富的丝绸文化资源,追溯历史,柳疃丝绸是从桑蚕开始的,《昌邑县志》载,周朝时柳疃附近就养蚕织帛,捻线就织。明代史载勋著文称柳疃一带善“女工纺织”。清代以织柞蚕绸成为特色,至清末民初形成鼎盛。从1984年以后,柳疃丝绸走上了快速度、高效益的发展道路。
  千百年来,柳疃先民在从事蚕桑劳作、开创丝绸行业的进程中,凝聚了“仁爱”、“尚智”、“精细”、“坚韧”的精神品格,筑成了丝绸文化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础,开启和陶铸了柳疃先民的文化心智。我校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凝练出“勤、诚、和、勇”的柳疃丝绸精神,秉承“筑牢生命成长的每块基石”的办学理念,扎实开展教学教研。作为学科课堂教学,要融合丝绸文化内容,丰富课堂学习生活,传承丝绸文化精神与品格,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高质量地实施学科课程、高效能地传承丝绸文化精神,需要建设高品质的学科课堂教学。
  二、学科教学,开启学生的文化心智
  课堂理念指导着课堂教学,将丝绸文化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有助于学校实施高品质的学科课堂教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以“仁爱”为底色,“尚智”为核心,“精细”为特质,“坚韧”为保障。学科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将蚕桑先民对自然和生命的爱与希望传递给学生,虔诚地开展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学会期待、温暖、宽容、尊重和保护。二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熏陶情感,激发智慧潜能,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环境,锻炼思维品质。三是教师谨慎地运用科学的方法与艺术的手段,“精耕细作”。四是坚守“筑牢生命成长的每块基石”的信念。
  三、研学旅行,让课堂有了灵动之感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研学旅行是以广泛的社会基础,强调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方式,研学旅行重在一个“研”字。丝绸文化以研学旅行为骨架,文化产品和技艺为血肉,学校将丝绸文化的方方面面融进学生的心理和身体中。我校立足地域特色,让学生们走进万亩桑园,了解桑蚕的历史,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在这个开放的、真实的大自然“课堂”中,孩子们的思维是直观的,表达是不由自主的,想象力更是驰骋万里的,对知识的获取也是润物细无声的。学生走进丝绸文化博物馆,更加了解柳疃桑蚕丝织技艺的起始渊源及发展历程,学生现场观摩丝绸的制作工艺,体验缫丝、纺织的过程,深切感受柳疃丝绸源远流长的历史气息,体会开辟一条柳疃丝绸之路的智慧和勇气,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定会深深根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他们所获得的课外体验,远远大于课内,最关键的是这种形式更受孩子们青睐!研学,让课堂有了灵动之感!
  四、文化滋润,让课堂教学提升品位。
  文化的浸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协调,将丝绸文化和学科文化中的目标、思维、体态、规范、行为等在功能上相互依赖,结成一个整体。二是文化的创新,将丝绸文化整合到学科文化中去,或者用学科文化去改造丝绸文化,产生新的校本文化。三是模式的建构,生成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建构新的教学策略,营造新的教学环境,使丝绸文化生活方式与学科教学方式结成一个整体。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渗透丝绸文化核心要素,在教学方式上顺应丝绸文化精神品质,在教学环境上展示丝绸文化本质内涵。一方面使学科课堂教学彰显出各自的特性,符合学科教学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科教学都烙上丝绸文化的底色,突出文化的整体效益。
  五、个性教学,让教学风格构建独特
  教学是一项精细的劳动,班与班的教学方法不可复制,同样,昨天的方法无法适用于今天的课程,教学的情境性、偶然性需要教师有一颗细腻的心,根据教学的现实作出个性化的探索。教学是应该面向全体同学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为人才的批量生产而服务的。但是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如果仅仅是作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操作,那么其结果可能是大量不合格人才的出现。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自身的教学特长,创编有效的教学素材,构建独特的教学模式,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教师获得个性化完善,课堂文化产生个性化魅力。
  文化就像空气,你虽浸润其中,却往往难以体察,而又须臾不可或缺。一方文化孕育了一方教育,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提升了教育的品位。丝绸文化是我校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土壤,自觉汲取丝绸文化的精神品质,积极融入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将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校园生活质量和学科教学品质,有利于我们自由、滋润地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7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