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路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今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小学阶段的品德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目标有所偏离、教学思维过于简单、教学所采用的方式过于形式化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对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 品德课程 教学路径
现阶段我国在综合课程教学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且在师范教育阶段也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其中小学阶段的品德课程始终处于整个学校教育的边缘地带,尽管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品德课程尤为喜爱,但是现阶段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大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缺乏新颖的教学形式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发挥品德课程应有的积极意义,下面我们结合既有的品德教学理念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小学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探索小学阶段品德课程教学的路径。
一、把握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直面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在现今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小学阶段老师在实施品德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小学阶段学生作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教学中,特别是品德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教学目标以及小学学生能力的培养、品德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因此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充分结合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特点、品德课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及品德课程学习的教学目标,还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施小学品德教学时除了要融合好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阶段品德课程的特点,还要处理好小学品德教学的长期教学目标与短期教学目标的关系,在实施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突出每节小学品德课程的重点内容,还可以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列举具有鲜明特点的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让小学阶段学生能有真切的体验及深刻的感悟。充分关注小学阶段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以及小学阶段学生品格的形成,在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逐步促使小学阶段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链接小学学生的生活,聚焦小学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直接提出了“社会参与”内容,并且此内容也为小学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在《义务教育品德标准与社会课程标准》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以及他们的社会性正是源于学生们对日常生活的认识、体验以及相应的感悟等,对小学阶段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其自身品德的形成以及对他们社会性的发展都具有非常特殊的价值。因此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立足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现实生生活,才能真正地将小学阶段学生品德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小学阶段学生内在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地唤醒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真正地让小学阶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小学品德教学要直面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义务教育品德标准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认为,小学品德教学只有真正源于小学阶段学生实际生活的品德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小学阶段学生的内心的道德情感,激发小学阶段学生正视道德体验以及增强小学阶段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小学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寓于小学阶段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的品德教育不能与实际生活分离。因此,老师在小学阶段品德教學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小学学生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真实地感受社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这样才能做好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
(二)小学品德教学要探讨生活中的实例,指导小学学生的生活实例
培养小学阶段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及习惯,是小学阶段品德教学最终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其中之一。怎样能够对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切实的指导呢?其关键还是在品德教学中所列举的事例一定要贴近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生活,老师在进行品德教学时,一定要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从实际生活问题入手,关注小学阶段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十分具有品德教育价值的问题和现象,通过对这些具有品德教育价值问题及现象所亟须的揭示,传达实际生活中蕴含的品德知识及品德生活准则,与小学阶段学生能够在情感上产生道德的共鸣,从而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小学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小学品德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升华情感体验
小学阶段的品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小学阶段的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一定要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亲自去感受、体验,这样才能够巩固、深化学到的品德知识,并将这种知识真正地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进而在实际生活中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小学阶段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因此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设计一定要将对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教育延伸至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力求使小学阶段学生将所学到的品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小学阶段的品德学习真正为生活服务。
(四)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分工
学校并不是学生的唯一活动场所。对于同样是学生重要活动场所的家庭和社会,也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责任。应该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分工,联合三者的力量,让品德教学工作连续、全面地展开。在学校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网络、广播等对德育教学进行宣传,拓宽品德教学的教学阵地、丰富品德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在家庭方面,家庭环境将会对学生的性格造成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学校应该对家长传输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并以身作则,时刻为学生做好表率。在社会方面,应当向学生免费开放名人纪念馆、革命先烈纪念馆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榜样真实地了解品德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1-2.
[2]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29-73.
[3]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9):29-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6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