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农林人才队伍建设调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和林业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农林人才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融合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鉴于此,本文分析辽宁省彰武县农林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农林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为彰武县农林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 农林人才;队伍建设;彰武县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6-17-3
1 彰武县农林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1.1 农业人才现状
截至目前,遼宁省彰武县农业系统事业单位人员共计39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7人,占比70%。277名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年龄划分:35岁以下30人,35~45岁109人,45岁以上138人。彰武县辖24个乡镇,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32.46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20.32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2.6%。目前,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8个、农技站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 985个。
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10 307人,约占全县农村从业人员的5.1%。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共有1 606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15.58%;35~45岁的共有4 030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9.1%;45~55岁的共有3 688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5.78%;55岁以上的共有983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9.54%。从学历结构上看,初中以下的共有487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4.7%;高中的共254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5%;本科及以上的共有26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0.25%,大专和中专共有944人,其他8 596人。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共有9 168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88.95%,女性共有1 139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11.05%。从行业分布情况上看,全县共有种养业能手5 926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57.49%;农机、加工和捕捞能手1 383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3.42%;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475人,农村经纪人426人,企业经营人才98人,技能型人才888人,其他类1 111人,约占实用人才总数的29.09%。
1.2 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现状
截至目前,彰武县在职林业专业技术人才225人,其中各乡镇林业站92人,国有林场133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4人,占全县林业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5%;大专和中专学历191人,占人才总数的85%。从人才专业技术人数占比看,高级职称3人,占1.3%;中级职称125人,占55.6%;初级职称97人,占43.1%。35岁以下91人,36~50岁104人,51岁以上30人,分别占全县林业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40.5%、46.2%和13.3%。
2 彰武县农林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体制不活、资金不足
由于人才管理机制的原因,处在不同部门的人才受单位编制、性质和人才身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有效地发挥专业技术作用,造成一部分人才荒废[1]。另外,由于地方财政吃紧,无力拿出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激励和提高待遇,致使一些行业部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流向待遇更好的地方,而适应地方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更是留不住、引不来。
2.2 农林实用人才总量偏少
彰武县农林专业技术人才502人,约占农村总人口的0.15%,平均每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耕地260.07 hm2。农村经营管理明白人和农林科技人才力量不足,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延缓了农民增收。
2.3 人员结构不合理
从人员结构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特点:①农村实用专业人员产业分布结构和行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从统计数据来看,传统种养产业方面和加工行业的人才占58.47%,而从事经营管理的人才占9.69%;②年龄分布不均,目前彰武县农村实用专业人员队伍老年人多、青年人较少,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③从性别结构来看,女性农村实用人才仅占11.05%,所占比例较低。
2.4 农林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
彰武县农村实用人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数较多,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严重偏低,具有示范型、带动型的实用人才较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严重制约了自身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2.5 农林人才断层和流失严重
近年来,大多数学有专长的农村技术人才尤其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由于不适应基层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满意现有的工作待遇,纷纷逃离农村,到城市或其他行业谋求发展。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往往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能力不高的人。一些靠经验积累成长起来的农村实用人才、“土专家”更是“凤毛麟角”。
2.6 管理培训不到位
培训学习和继续教育不够规范化和系统化,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较慢,乡镇林业队伍管理体制混乱。林业站现有人员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在岗不在编,人才培养和调配存在弊端,难以对基层场站人员进行有效培训。由于经费不足,基层场站人员培训少,理论知识欠缺。此外,专业技术人员学而不精、特长不强。
3 加强农林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措施,积极开发利用好农村实用人才
3.1.1 提升舆论引导和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形成重视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辟专栏、专刊,宣传农林人才开发的重要性。通过举办农林人才的专题讲座,讲授相关知识,提升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应用技能,带动更多农民实现科技致富。 3.1.2 重视优秀农林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典型经验推广。充分挖掘当地农民认可的“土专家”“田秀才”,通过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开展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推广实用技术人才取得的经验。或者通过“土专家”的现身说法,交流经验心得,调动广大农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科技致富的梦想。
3.2 积极支持,热情帮助,使农林人才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要给予农林人才更多的人文关怀,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投身农业发展大潮,以更好地带动广大农民脱贫,实现共同致富。对倾心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林人才,要给予必要的政策和待遇倾斜,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①要全力支持有技术、有能力、能成事的农林人才领办涉农企业。②要发展各类农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他们先行实验,积累经验,进而辐射、引导其他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使其感受科技带来的效益,帮助他们逐渐形成科技兴农意识,以加快新技术或新品种的推广,从而通过他们的带动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成果。③要鼓励优秀农林人才深入农村、走进农户,通过“结对子”“科技联姻”、科技赶集、现场指导等方式,“一对一”地开展传、帮、带,并把新技术、经验实实在在地传授给广大农民,让他们掌握新技术、使用新品种,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3.3 建立完善机制,实现农林人才的科学管理
3.3.1 建立健全农林人才激励机制。①对创办科技孵化基地,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进行技术服务的机构,提供可进行技术咨询服务的农林人才和必要的政策支持,并给予应有的政治待遇。对业绩突出的农林人才,积极向组织部门推荐担任“两代表一委员”。②对在科技开发、科技承包或服务中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农林人才要及时给予奖励,并为他们的知识产权与合法收入提供法律保障。③积极完善农林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适当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要逐步完善农林人才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鉴定机制,对获得中高级技术职称和高技能等级的农林人才优先提供进修培训机会,并可将其作为评选优秀农林人才的条件之一。④建立定期表彰制度。对在推进农業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农林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3.3.2 完善农林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农林人才队伍建设,一靠技术培训,二靠人才引进[2]。培训是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是加快农村劳动力成长的基本途径。①通过建立农民“夜校”,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或农业知识讲座,做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②走出去,组织村级干部、优秀农林人才,到经济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解放思想,拓宽视野。③培养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基地,让农业科技引路示范,促进产业发展。④组织涉农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科技推广和农业知识普及。⑤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定期选送文化素质较高、热心农事的青年农民到涉农高校进修深造,学习先进农科技术和管理理念并形成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3.3.3 完善农林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引进是加快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为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天地,因此要顺势而为,抢抓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采用灵活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吸引外埠的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农村进行长期或短期工作。此外,引导外出创业人员中的“能人”回乡创业,鼓励本土的大中专毕业生回来施展才华,以壮大农村人才队伍,确保农村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
3.3.4 完善农林人才选拔使用机制。要针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实际和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相关政策,按照“有素养,有影响,有贡献,有效益,有创新”的标准,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使用。要加强对农林人才的考核,为其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为组织部门的选拔使用提供依据,鼓励更多农民群众成长成才,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3.5 完善农林人才保障机制。要围绕农村实用人才的市场配置、职称、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面,积极完善农村乡土人才的保障机制。要及早制定适合农村人才流动、农村实用人才聘用、农村人才争议处理等方面的办法,保护各类农村人才的合法权益,为农村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爱辰,王伟.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9):264-267.
[2]谢华丽,高志强.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文史博览(理论),2014(12):47-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1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