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浙江省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浙江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推动浙江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强大动力,是建设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和数字浙江的重要举措。人才是发展浙江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要素,但目前浙江省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较大问题,缺乏打通设计、计算、仿真等全过程的核心工程师,人才要素成为制约我省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基于对浙江制造企业系统的深入调研,建议完善工业互联网人才的引进政策、构建工业互联网人才的培养机制、创新工业互联网人才的使用机制。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行为
  工业互联网是开放、全球化的网络,通过将人、数据、智能资产和设备连接起来,并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达到提高生产力和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减少资源使用的目标,从而促进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肖俊芳等,2014)。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推动浙江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强大动力,是建设制造強省、网络强省和数字浙江的重要举措,对浙江制造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浙江制造业主要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其离散程度较高,多数企业制造技术和水平较低,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要依托智能技术和数据驱动,以实现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的双重提升(徐梦周&曹达,2016);其次,浙江是信息经济的大省,“十二五”以来浙江省一直在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并成为国家“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具备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良好基础。人才是发展浙江工业互联网核心要素,但目前浙江省工业互联网人才对建设存在较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浙江省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1 浙江省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1 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大型企业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目前浙江省内众多大型企业非常重视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谋划制定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工业互联网人才引进工作的力度,同时也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把培养和构建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作为企业重点工作,坚持“干中学”理念,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工业互联网人才。
  (2)浙江省内高校积极培育输出工业互联网人才。各高校在不断地优化与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开设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能源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物流工程、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技术、信息安全等相关学科与专业,培养了大批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
  (3)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加快开展工业互联网相关培训。目前浙江省各级政府正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人才的培训工作,相关培训内容包括从工业互联网概念普及到具体的应用和操作,引起了企业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2 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1)工业互联网高端人才引进乏力,引才政策与机制亟需完善。目前浙江省迫切需要引进既懂工业运营流程,又懂网络信息技术,同时具备高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工业互联网领军人才、专业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人才。这些人才是通过浙江省内培养短期内难以满足需要的,而目前浙江省针对工业互联网高端人才的引进问题还未形成系统性的政策文件。同时由于信息行业的平均工资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制造企业对高端工业互联网人才向实体经济回归的吸引力明显不足,进一步增加了引进工业互联网人才的难度。
  (2)缺乏系统的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的认定标准。目前浙江省内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仍主要依托高校,并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本科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方面与工业互联网应用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而社会上规范的、专业化的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与实际需要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工业互联网人才的评价和认证标准相对缺乏,使得企业培养和使用工业互联网人才缺乏相应的依据和标准。
  (3)制造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人才使用缺乏激励机制。目前浙江省工业互联网人才的使用机制不够灵活,没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利于工业互联网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此外,浙江省仍有大批企业对引入工业互联网提升企业绩效的认识不透彻,对工业互联网人才在企业工业互联网运用上所起到的作用认知不足,没有给予工业互联网人才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企业没有发挥工业互联网人才应有之作用。
  2 加快浙江省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2.1 完善工业互联网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机制
  (1)完善工业互联网人才引进政策。为工业互联网领域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开辟绿色通道;加大在来浙江工作的许可、出入境、居留、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政府表彰等方面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数据库,完善面向全球的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对接机制;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浙江参与工业互联网创业创新。
  (2)建立“海外工业互联网人才回流与环流”机制。为海外高端工业互联网人才建立从引进标准到职位要求、工作待遇等全程、全系列的出国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机制;积极引进在读博士期间或出国期间有重大工业互联网相关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国际人才;对回国后的高端工业互联网人才采取国际化再学习,出国再进修的人才回流培养模式,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助性保障。
  (3)建立吸引工业互联网人才的基金制度。依托浙江省内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由经信委和人社厅联合组织制定“工业互联网领军人才”的选拔标准,并明确各产业人才占比,通过企业上报城市,城市上报省里并层级考核的流程,在海内外选拔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军人才,并给予基金资助,鼓励工业互联网领军人才尽快成长为推进我省工业互联网的战略型人才。
  2.2 建立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工业化联网人才培养力度
  (1)建立工业互联网人才资格认证平台。构建工业互联网人才资格认证平台,主要目标是培养、培训企业的不同层次管理岗位人员,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工业互联网相关知识,提高他们逐步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解决岗位具体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主要针对两类人才进行资格认证:第一种是引进的工业互联网人才,只有通过工业互联网人才资格认证才能享受针对引进人才的基金补助;第二类是晋升各级管理岗位人才,应通过各级别的资格认证。   (2)实施“工业互联网拔尖学生创新基地”计划。实施此计划主要目的是加强工业数字设计、系统集成、数据分析、网络安全、工业机器人等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浙江省内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为建设载体,聚焦特定产业,由产业内企业和高校共同成立专家组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政府提供引导性经费进行支持,由政、产、学联合成立专家组负责基地认证、考核评估。
  (3)鼓励高校打造工业互联网交叉学科体系。高校培养工业互联网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必须有配套的复合型、融合性学科和专业;要加快工业互联网相关新兴学科布局,突破传统学科建设思路,从培养工业互联网全产业链人才梯队的全局出发,突破学科专业间的壁垒,打破高校之间的物理壁垒,打破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人才断层,将软件工程、企业管理、产品设计、机器人、装备制造、自动化控制等多学科专业进行融合,打造工业互联网与传统学科交叉的学科群。
  (4)建立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基地。依托重点院校、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设立工业互联网人才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对于开展工业互联网相关培训的机构给予一定补贴;凝聚多学科顶级教授、院士、长江学者和业内资深人士,吸纳国际化师资力量,构建工业互联网培训师资库;扩大工业互联网人才研修班的招生范围,增加培训次数,扩大培训规模;支持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工业互联网应用人才,针对基层劳动者开展智能机器的操作、运维、人机交互等技能培训。
  2.3 創新工业互联网人才使用机制,加大工业互联网人才激励保障
  (1)畅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人才流动渠道。鼓励通过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加强人才互通共享;筛选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建立企业间工业互联网人才交流平台,组织同行业内其他企业人员赴平台交流学习。
  (2)提高企业对工业互联网人才使用重视程度。引导企业设置工业互联网相关部门或设置首席信息官关键岗位,为企业引入中高端工业互联网人才留出发展空间;引导企业加大对工业互联网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激励力度;推广企业构建培养、留用、评价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探索利用期权、股权、分红权、年金等多种形式激励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推广企业建立高级技能人才的职级晋升制度,为工业互联网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宽的发展上升通道。
  参考文献:
  [1]吴文君,姚海鹏,黄韬,王露瑶,张延华,&刘韵洁.未来网络与工业互联网发展综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7(2):9-18.
  [2]肖俊芳,李俊,郭娴.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浅析[J].保密科学技术,2014(4):13-16.
  [3]徐梦周,曹达.工业互联网发展新态势及对浙江的实践启示[J].浙江经济,2016(12):54-55.
  作者简介:刘艳彬(1979-),男,黑龙江绥滨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组织管理、创业管理、创新管理、消费者行为;李建花(1975-),女,河北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等。
  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课题:促进浙江制造企业创新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证(项目编号:2017C35G2300082);宁波市软科学项目:促进制造企业创新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基于宁波样本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6A100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80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