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情感教育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不仅仅体现在工具性上,更要体现它的人文性上。因此要重视语文教育情感的培育和渗透以及语文教学的情感培育。情感让语文教育充满活力,语文教育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认识过程,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情更广阔天地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育;培育
重视语文教育情感的培育和渗透,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中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崇高的情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接受心灵的体验
语文教学的情感培育,是一个长久的“润物细无声”过程,教师要点燃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之火,把诗情、文情传达到学生心中。首先要体味文中的情和意,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才能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张扬,呈现给学生。
在教授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时,笔者这样来营造情境氛围: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先放一首《思乡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那“归来去兮不可归”的无边惆怅和无尽落寞。在音乐声中教师深情朗读完全文。虽然本文要表达的并不是乡愁,但是那《思乡曲》中浓浓的哀怨、层叠的忧伤,正应了郁达夫先生满腔苦闷却孤独无处诉说的百转愁肠和孑然萧瑟独自北上赏秋的悲凉心境。接着教师展示“悲秋”的图片,配上学生耳熟能详的关于萧瑟秋景的诗句,烘托作者所要表达的忧思、眷恋、向往之情。学生的情感已经为音乐、画面,为作者所牵动,接下去的课文分析,学生在已经体验到课文所要传递的情感信息之后,理解作者要表达“清、静、悲凉”的北国秋景自然就水到渠成,牢牢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了。
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角,教师应仅作为引导者出现在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和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和创造式学习。这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注意在学习时鼓励他们进行情感体现,培养他们的情感因素和道德行为标准。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和及时纠正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偏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策略,为学生可持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艺术的感悟
范文是作为语文学科教育的载体,范文作者的情感更是文章的灵魂。俗话说:言为心声,这些美好的诗词和文章寄托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有寄情山水的恣意;有心系家国的壮志;有对人生意义的求索;有对悲欢离合的淡然……这些情感是做人最基本的感情需求,更是人性的体现。因此,在教授语文学科时,教师要注意范文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去体验和评价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而鼓励学生将自己代入范文作者的处境、试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教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形象和幽默的美感,并能主动从这些美好的事物中探索自身的艺术感悟,进而培养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不难发现杜甫的《登高》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试着摒弃以往朗诵加分析最后背诵的教学模式,而是引导学生结合杜甫和苏轼这两位文学大家所处的时代和生长的环境来进行比较,体会作者借文抒发的深厚情谊,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设身处地地感受这两首诗作充分表达出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深处水深火热的民众的关注及对朱门权贵不顾民众生死的抨击,因此诗人的“悲”不仅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悯,正是对当下的时局和民众的悲悯和“苦恨”。这样不需要多余的话语,更不用一本正经地进行说教,学生自然就会被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伟大抱负所感染。
三、引导情感释放,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当作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这为我们处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申明了最新方向。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德育为先、以树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起三观,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究和挖掘语文学科中包含的教育资源,用顯性教育引出隐性教育,并使两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使他们得到品性的熏陶和培育。
语文学科中包含着深厚的道德素养题材,同时很多的文学作品也对学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熏陶作用,这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和人格的洗涤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德育作用不能自行体现,它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作品,通过学习体会和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情境交融,就更应该关注学生灵魂的净化,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锤炼,继续鼓励学生释放情感,丰富和创造作品,对意境、人物意蕴等确立自己独到的看法,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完善人格。
情感的释放首先体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状态。这样才能使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开放与创新的空间,给他们充分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点燃他们的情感火花。
参考文献:
[1]廖红.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渗透探索[J].课外语文,2018(33):160.
[1]赵美娟.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构想[J].新课程导学,2018(30):36.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