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穿越式课堂”研究下作业设计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穿越式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供更多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基于此理念,教师应设计“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的创意化数学作业,让学生爱做,愿做,乐做,以实现学生思维力、学习力的“穿越”。
  关键词:穿越式课堂;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根深蒂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行给学生灌输过多的理论知识,如此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自主学习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基于此现状,我校提出并践行“穿越式课堂”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课堂形式,以更多的形式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时空。
  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可以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提升能力。作业可谓是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巩固和思维发展的第二课堂,因此,基于“穿越式课堂”的研究理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拒绝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进行创意性作业的设计,使作业题型“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业设计的灵感来自于课堂中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学生使用的教材以及生活中的實际问题。作业的创意设计是为了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数学力”,使他们学会主动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绝不能脱离这些原则。设计创意作业,就是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究性、实践性、操作性、游戏性的作业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让学生在玩中做,做中乐,乐中学。
  我们基于北师大版1~3年级数学教材,利用已有的教材知识体系与素材,“站在教材的肩膀上”进行摸索,力求与孩子的日常所学相契合,在实际教学中对作业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现总结一些感悟与收获。
  一、给作业加点“奇”与“趣”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科书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里面包含了权威专家、一线教师精心编制的题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所以根据班级学情,教师既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又要根据课程标准适当合理地“改造”教科书的题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案例1】二年级上册“加与减”。
  1.(出自二上教材第9页)在空格里填数,使横着、竖着、斜着的三个数相加的和都是30。 12
  2.(“改造”后)相传2300多年前,洛水河中浮出一只神龟,龟背上有一张象征吉祥的图案,人称“洛书”。观察“洛书”并总结它的规律。
  第1题出自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页,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个两位数的减法、加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教材结合加法中的数字规律出的拓展提升题。第1题题干揭示了表格间的数字之和有特殊的规律,故我联想到古代的“洛书”,改编增加了第2题,要求学生观察研究,给出“洛书”存在的数字规律。经过第1题的练习,学生举一反三,将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迁移,自然而然可以观察出“洛书”的规律。教师由教材出发,延伸,引出“洛书”,既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数学智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从今及古,感受到数学亘古流传的魅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给作业加点“活”与“新”的料,拓展作业的空间
  根据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作业设计要强调做中学,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比如,在学习“小数的运用”时,可以让学生当“周末小管家”,到超市进行采购,他们在采购过程中自然会遇上“小数的应用”问题。知行合一,数学作业便能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测量一下家里的门、电视等,或让学生与父母在家附近散步,感受一下“1千米”的长度。教师还可将各学科进行整合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旅游路线的规划,在路线规划过程中需要用到语文、数学、外语知识,或让学生设计轴对称图形,让他们结合美术知识进行操作。
  为此,我们在对教科书的运用上,不要错过每一个可开发的游戏、操作素材,将教材题目进行转化,补充一些数学作业的新形式,在不丢失数学味的基础上,给作业加点“活”与“新”的料,让学生爱做,愿做,乐做。
  【案例2】三年级上册“里程表”。
  利用周末时间和家人来一次有意义的“一日游”,利用计算步数的App记录你的一天行程。温馨提示:每到一个目标点记得在记录表上及时记录哦!
  学完“里程表”,教师可让孩子来记录与分享一下自己的日常行程。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广泛普及的计步软件,实现计算步数的目标,使学生将日常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使用更多方法和工具学习数学,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由作业反馈可知,孩子们带着这样的创意作业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解决数学,这是一大收获。孩子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之近,他们学习的兴致更高涨了。
  三、丰富、创新作业呈现及分享载体,提供更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教学思维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进行数字教育手段的学习与运用。教师可将作业内容进行载体转化。如要检测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可以让学生通过微课制作、微信说题进行知识讲解分享,这样一方面可以规范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日记、数学小报、自主出题编制试卷等方式进行作业设计与布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提升。
  【案例3】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
  录制分物游戏过程视频。   活动一:分桃子。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呢?分一分,将分的过程录制小视频上传。
  活动二:分萝卜。若要让每只小兔分的萝卜一樣多,该怎么分?
  此题是课前预习作业,考查学生对“分物游戏”两种情况的掌握程度。我让学生利用手机录像将活动过程保留下来,再将其分的方法分享给班里的其他同学,在观看、交流的过程中,达到了资源共享、思想互动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课前分物视频收集起来,作为课上的展示素材。
  【案例4】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
  找找生活中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做成数学小报进行展示汇报。
  “倍”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学难以理解。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倍”的具象。“倍”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运用广泛。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去体会“倍”的含义,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深意。通过数学小报的形式,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总结梳理,最后在班级里展示汇报,使知识得到了分享与交流。
  【案例5】二年级上册“测量”。
  你知道“限高4米”是什么意思吗?在校园里找一找,4米有多高?用A4纸做个带有长度单位的“校园数学步道图”。(图片出自教材第57页)
  让学生利用图片理解“限高4米”的实际含义,了解、找寻生活中不超过4米和接近4米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校园里,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估测,这是此题的目的。我让学生通过画图将发现记录下来,可以形成校园的“数学步道”,找到的素材可供其他同学研究。
  总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作业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教师应针对学情,面向时代,设计新颖的、别具一格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既减轻作业负担,又吸收到充足的数学营养。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活跃,“数学力”越来越强——这就是基于小学“穿越式课堂”研究下创意作业设计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刘善娜.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与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王宇琳.“从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对新课改下我国基础教育的适应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6).
  [4]刘晓山.数学家庭作业该如何设置:从中美两国学生数学家庭作业的对比中得到的启示[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7).
  [5]杨爱科.谈精心设计初中数学作业[J].教育教学论坛,2011(4).
  [6]李烈.我教小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1-139.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责任编辑:李晓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