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认知学习理论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认知学习理论各方观点,将其主要特点概括为学习者的能动性、学习过程的建构性、学习结果的迁移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应突出自主性、探究性、关联性及情景性。
  【关键词】认知学习 小学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6-0152-01
  认知学习理论是“用认知观点来研究学习过程的理论[1],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强调:学习者的能动性、学习过程的建构性、学习结果的遷移性。认知学习理论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基于该理论进行教学内容及过程的设计应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关联性及情景性。
  一、学习者的能动性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模式,学生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教学也不是机械、单调的“刺激—引发反应—评价反应—强化/削弱反应”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认为学习不是从感知到知识的二元结构,而是从感知到认知加工再到知识的互动过程,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主体的认知加工。认知加工是认知主体对信息进行选择并与已有知识结构进行整合,进而完善、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学习过程的建构性
  布鲁纳[2]提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认知主体对经验材料间联系的把握及组织,这种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并进而赋予其组成部分以意义。知识的学习即对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他提倡“发现学习”,认为教学应是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促使学生自主探索进而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发展;学习评价应着眼于知识是否被理解,亦即新的知识是否成为其已有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并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优化。奥苏伯尔[3]提出“有意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特定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其心理机制是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的相互作用导致意义同化,亦即具有意义潜势的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进行整合并使得认知结构由于新知识的纳入而得以扩展、深化或修正。
  三、学习结果的迁移性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具有良好认知结构的心智的成熟。良好认知结构的最重要特征便是学习结果的迁移性。这一迁移性指已有认知结构能够同化新的信息,使其成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辨别新旧知识的异同并在头脑中进行逻辑组织,实现知识的拓展或修正;能够有效启动认知过程,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线索为新信息提供锚点并灵活调整寻找线索的策略,形成认知能力。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看做学生心智的内生成长过程,认知结构不仅体现为对知识本身的记忆及结构化组织,也体现为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知识的处理能力,即实现“融会贯通”与“触类旁通”。
  四、认知学习理论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启发
  认知学习理论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这一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过程,使其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关联性、情景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助于学生主动获取有用信息,并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寻找整合线索,进而实现认知结构的拓展。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学习兴趣。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常常不能将数与数对应的物理事物区分开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呈现这一从形象到抽象的变化过程。比如:猎人每天捕猎三只羊,便在墙上画三只羊来记录,后来他觉得麻烦,便每天画三个点来表示,再后来他又觉得数起来麻烦,便直接用“3”来表示。此时,好奇的学生便会提问“那么三匹马呢?/五只羊呢?”这样,通过老师的一步步引导,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构起数的概念。
  促进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发掘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辨别新旧知识间的异同,并调动已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如在讲解“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先通过图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之后发给每位同学三根小棒,让他们摆放成各种图形,然后提问怎样才能摆出三角形。学生们在尝试各种摆法后,便会发现只有把三根小棒首尾顺次相连围起来才能组成正确的三角图形。这样三角形的概念便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建构起来。
  认知结构的建构是以旧有知识为基础渐进发展的。因而在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新的内容以旧知识为基础,与已有认知结构具有关联性。比如在讲解“乘法”概念时,可以“加法”为基础,让学生计算多个相同加数的和,进而介绍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更简便的算法。这样便可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一个与加法并列的概念。
  情景是学习发生与进行的必要条件。情景的变化或重现有助于学生培养认知能力,为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知识后,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由四根小棒钉在一起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挤压或拉动教具的一个角,改变其度数直至九十度。通过这样的情景变化在其认知结构中建构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上下位关系。
  参考文献:
  [1]魏锡山.认知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改革》,1996, 6:8-10.
  [2]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15-75.
  [3]奥苏伯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5-47.
  作者简介:
  马莉(1966-),女,四川内江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4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