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体态语言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学生长身体的关键环节。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中心应该从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着手,重视小学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在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效的教学途径之一便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体态语言进行体育教学,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本文首先分析了体育教学中采用体态语言教学策略的原因,接着阐述了体育课堂中体态语言教学策略的运用,并对对体态语言教学,必须要辩证看待,趋利避害。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体育锻炼。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教学,是通过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感觉以及直觉,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轻松愉悦的学习,也就是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其建立对课堂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深刻记忆,调动越多的感觉器官,就可以利用越多的方法,建立更多的神经链接,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记忆被轻松的存储下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是由具体到抽象,通过感觉器官,人类的信息是具体的事物,而学生对具体事物的反应是直接的。
  一、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态语言教学策略的原因
  (1)从必要性的角度来说
  体育课是一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单单依靠教师的教授,是不足以让学生系统的、全面的、准确的掌握知识。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了观察、模仿等这些基本的学习手段,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体态语言教学策略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一部分弊端,使体育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大大激发的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从重要性的角度来说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态语言教学策略,有利于解决体育课中理论知识无法解决的一些知识问题;有利于学生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感知器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策略的改进,促进构建新型课堂,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体育课堂中体态语言教学策略的运用
  通过对周边学校的了解,我们知道,采用体态语言教学策略后,学生对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体育课,现如今已经变成同学们较喜欢的课程之一。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充满激情与活力,体育教师授课也变得越来越充满自信。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应用这样的方法,去教授课程,教师已经感受到了,体态语言教学策略的好处,不仅教学任务可以顺利完成,而且学生对知识打的掌握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以前总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学习,教师必须通过布置课上活动内容等手段,强迫学生去参与,而现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三、对体态语言教学,必须要辩证看待,趋利避害
  体态语言教学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由于其需要学生自己参与进去,它的效果就会受到学生个人能力的制约,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自学能力高的,自然得到的益处就多,而自学能力低的,自然受到的益处就少;体态语言教学策略,毕竟属于新事物,对于传统的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能否真正适应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艰巨的任务,对于教师而言,更是巨大的挑战;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样,由于学校的设施不同等级间不同,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别,因此体态语言教学策略的应用存在不平等,而这样的方法,若是存在不平等,它所发挥的效果是会受到大打折扣的;体态语言教学,是需要学生具有自觉性的,如果教师不加正确引导,或许会使部分学生产生懒惰的思想,不仅成绩不会进步,甚至会出现倒退;体态语言教学,属于新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的配合,它更需要多媒体等设备的配合效果更加,所以体态语言教学的应用,受到一些硬件设施的制约,同时也会受到家长思想的制约,家长能否接受,这也是体态语言教学策略能否实施的关键。
  体态语言教学策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形成感性知识,它发挥人与生俱来的潜能,以人为本,创造体态语言教学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个人自身素质,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但是体态语言教学策略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学校要各司其职,扬其长避其短,为体态语言教学策略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其顺利有序的实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体育学科的教学方式改革的推进逐步清楚障碍,使教学方式不断的完善,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齐强.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运用[J].读写算,2018,(19):57.
  [2] 徐希红;;体态语言的奥妙——讀《教师的体态语言》有感[J];人民教育;2011年20期。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