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小学音乐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点学科,能够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体态律动作为一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音乐体态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究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能够为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以及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教学;应用策略
一、体态律动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对学科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时,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参与,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体态律动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课程学习的热情,学生通过各种肢体动作参与音乐教学,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音乐本身的魅力。
(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身心特征的影响,无法在教学中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也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严肃沉闷的课堂教学环境反而会导致小学生的天性受到束缚,所有这也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为其创建生动的课堂氛围,积极发挥体态律动的效果,在音乐中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态动作,鼓励学生边唱边跳,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以舞为媒,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用体态律动可以实现对学生听觉、视觉以及肢体等方面器官的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去学习并且感受音乐的兴趣。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具备了想要去学生音乐课程的动力,才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体态律动则是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最佳途径之一。众所周知,小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新奇的事物,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为学生播放与音乐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等,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旋律去感受并且加以模仿,从模仿中体会到音乐带给自己的喜悦与快乐。因此充满体态律动的音乐课堂,才是好的课堂。例如在教学生演唱《我也骑马巡逻去》这首歌时,教师可利用图片、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模仿蒙古族的吸腿跑马步的动作,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习这首歌,实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以蹈作桥,教师示范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去感知音乐、领域音乐的魅力。学生借助肢体动作亲身体验下能够获取强烈的音乐感知,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音乐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为学生亲身示范音乐中具体的体态动作,利用自身的动作来实现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说在开展《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歌的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是一首内蒙古民歌,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教师可以根据蒙古族舞的特点亲身为学生示范经典动作:硬肩、骑马、扬鞭、挤奶等,然后再鼓励学生去模仿教师的动作,还可以引导他们为歌曲创编动作。在体态律动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歌曲本身的节奏速度,而且很好地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勤快勇敢形象,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感知力。
(三)以律当基,借助旋律活跃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并且比较活泼活动,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都很强。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室中运用体态律动可以充分地将学生的天性发挥出来。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无法做到安静地聆听音乐,而是随着音乐的进程,情不自禁地跟着舞动起来。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实现其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比如在开展《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教会学生几组体态动作,学生会在欢快的旋律的带动下,进行点头、摆手、转身等。他们完全沉浸于音乐的美好旋律中,当然这只是学生天性之中对音乐的真实感受。这肯定是教师用心设计的结果,这也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他们创造力而做出的设计。
三、结语
对于音乐教育教学而言本身就是音乐艺术得以实践的过程。不同年级段的音乐教学都非常重视音乐实践的作用,鼓励学生去感受、理解、欣赏并且最终创造音乐。由于很多音乐距离学生较远,很多学生对于枯燥乏味的音乐教学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融入体态律动这一环节,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音乐本能,实现学生音乐感知力以及表现力的有效提升,进而为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毛荣秋.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10(14):97-98.
[2]殷磊.隨音乐律动创高效课堂――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4,11(06):1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