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训练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快速地扫一眼题目就开始做题,结果是错误百出,正确率很低。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很普遍,他们很少认真审题,题目的意思还没弄清楚,就开始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和思维定式盲目做题。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审题能力非常重要,是否会正确审题直接影响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训练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方法
  引言
  学生审题能力不足与教师课堂之上的课堂教学和课下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不仅仅是对数学学科而言,学生拿到手中的每一个题目都要先学会审题,审题审错了,题目的大致方向跑偏了,那么这道题一定拿不到分数。
  1训练学生多识字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一道题目中出现的几个陌生汉字会大大增加学生读题和审题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数学教师要有随时“客串”语文教师的意识,注意把数学里经常碰到,但语文课上还没有涉及的汉字教给学生,帮助学生识字。例如,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一定要认识的字有“左”“右”。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学生一定要理解的字句有“从左数,XX排第()”“从右数,XX排第()”“圈起来”“涂上颜色”等。第五单元的“认识人民币”,学生需要认识的字有“壹”“贰”“伍”“拾”。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学生要认识的字有“锐”“钝”,教师要重点把“锐”字和“钝”字对比教学,避免学生做填空题时把“钝角”写成“锐角”。低年级学生只有多识字,才能读懂问题,答对问题。
  2看看说说,找准题目隐藏的数学信息
  小学生在解数学题时,过多依赖家长和老师。在课堂上,学生也习惯于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面对数学题,也是期望教师多读几遍。一旦让学生独立审题,则错误百出。一方面由于学生读题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学生对题意的思考、分析不足,往往按照想当然的“习惯”去做题。为此,在提高审题能力方面,首先要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鼓励学生先看题目,了解题目的要求;再说题目,增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对看图列式题,在学生看图后,先说出自己的看法,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数学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挖掘数学题目中隐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理解题意,弄清题目的缘由。在面对变图像条件为数字条件的转换时,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观察图像内容,然后将所看到的说一说,这种看看说说的读题方法,为后续独立审题奠定思维基础。
  3找重点,并用不同颜色标注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题目中的重点句子、主要词语,并且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帮助学生去除干扰的信息。审题需要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正确的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很短,而且学生在做题时一般会避开困难题目选择较简单的题目。除此之外,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较低,在读应用题时,很难将题目的主要内容,重点的词语全部正确的记下,并将其运用在解题过程中。因此,小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跑题”的现象,会被干扰信息打乱做题思路,从而出现错误的答案。
  4结合生活常識理解
  在教学应用题时,通常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有效信息,在读题时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仔细推敲,找出相关联的数量,理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例如,“王大娘养了3只公鸡,6只母鸡,共产蛋54个,平均每只鸡产多少个鸡蛋?”有的学生一看这道题,马上说“先算3加6等于9只,54除以9等于6”。其实这样解题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生活常识——公鸡不会生蛋,只有母鸡会生蛋。这一题中的“3只公鸡”是个多余条件,不参与解题。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理解题意。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数学学习离开了实际生活,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造成学生的认知混乱。
  5层次递进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后期的应用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的,同样的,对于题目我们也讲究层次感,比如对于多问小题的大题来说,一般都是先引导学生解决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然后再逐步深入,实际上是把解题思路通过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解题思路会非常清晰。比如:老虎每次进食10公斤食物,每天进食三次,问老虎一周进食多少公斤的食物?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先设计(1)老虎每天进食多少公斤的食物,(2)老虎一周进食多少公斤的食物。如此一来学生的解题思路清晰,计算明了,答题正确率也自然提高。当然,不可能每一个题目都是已经为他们设计好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拆分理解题目的能力,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先通过这样的题目方式来展现给学生,也有助于他们形成逐步分析层层递进的思维。
  6训练学生仔细检查的习惯
  检查是一种反思行为,更是一个能动、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它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应对学生提出具体的检查要求并反复指导学生检查的方式,否则学生的检查就会流于形式,毫无作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检查时眼睛要盯题,手里要拿笔,在草稿本上将题目用图形表示,计算题不看答案再算一次,把填空题或者判断题再认真读一次以检查题目中是否有隐藏信息或多余信息等等。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明白检查不是一句空话,它是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养成检查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时,不但需要跨界掌握一些语文教学技能,还需要积累数学教学经验。只有做到文理不分家,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我相信,只要教师坚持不懈将审题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始终,学生的审题能力就能得到提升,核心素养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丹丹.谈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J].数学之友,2018(06):82-83+86.
  [2]  冷美丽,李双艳.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48.
  [3]  阚晶华,王和平.试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0317.htm